界面新闻记者 |
香港岛的西侧,一个硬科技产业园区临海拔地而起。在香港数码港,汇集了百度智能云、华为、浪潮云、科大讯飞等头部公司。如果加上其他初创企业,园区的人工智能公司超过330家。
一个多月前,香港最大规模超算中心在这里投入服务,已收到超过10家研发机构、初创企业的算力应用申请,“算力开发”、“大模型”成为园区就业者频频提及的关键词。在落户该园区的2000多家企业中,Web3、生命科技是另外两个主要赛道。
“我们最近才接触了一家具身智能企业,他们想把机器人的‘大脑’部分放在香港研发,现在香港也逐步有能力在传感器数据、算力方面提供支持。”香港投资推广署创新及科技总裁黄炜卓告诉界面新闻。
创新科技是香港当前寻求的二次增长曲线。从频频出台政策,到加大力度“抢企业”,本土以硬科技为主的生态圈初步浮现。
香港投资推广署于1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共吸引539间海外及内地企业在港开设或扩展业务,较2023年增加超过41%,数字创下历史新高。初创公司涵盖多元行业,包括金融科技、信息科技、电商、数据分析等。
据估计,这些企业可为香港经济带来超过677亿港元的投资,较去年增长约10%;预计运营首年为香港创造6864个新增职位,同比增长超过67%。
“现在香港的投资聚焦在几个板块,最首要的是科技,围绕AI、机器人、生命健康展开。创新科技之外,也吸引了金融企业、餐饮品牌落户。”黄炜卓指出,从企业来源地来看,中国内地排名第一,占比超过一半,其次是美国、法国、英国和新加坡。
经济学上,存在“资源诅咒”之说——某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大量不可再生天然资源,反而会造成工业化长期低水平、产业结构难以转型升级、过度依赖某单一资源经济结构的窘境,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石油储备丰富的委内瑞拉。
香港也存在这种“富足的矛盾”。过去数十年,这个自由港在房地产、金融及贸易领域拢聚了大量资源,生存之道在于金融、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和旅游四大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发达,香港未将创科赛道放在心上。以香港数码港为例,这个2003年就投入运作的科创旗舰基地15年间仅吸引了1000家企业。
危机感在近几年袭来。经历了疫情影响、人口流失的阵痛后,香港经济仍处于结构调整过程。由于访港旅客和市民消费模式改变,去年前三季度私人消费开支下滑0.6%。
当下,香港迎来顶层设计支持创科力度最大的时期。香港特首李家超发表任期内的三份《施政报告》都提出支持本地创科发展,力度逐年加码。数据显示,自2022年底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以来,有约70家重点企业落户,投资额超过420亿元。去年,母公司在境外的驻港公司增加约10%至接近10000间,初创企业接近4700间,达到历史新高。
“落户企业涉及研发、贸易、生产等环节,今年会鼓励企业进一步在香港发展财资管理、采购贸易供应链、地区管理总部、上市或发债等业务。”黄炜卓续指,在科技领域,有几个重点要发展,第一个是“AI+机器人”,第二是生命科技,目前吸引到的重点企业将近一半是生命科技行业;第三是金融科技,第四是高端制造业,包括新材料和新能源。
一方面,这些企业瞄准了香港仍在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市场。如百度有意将自动驾驶业务延伸至本地。香港运输署向界面新闻透露,百度萝卜快跑已于去年10月为其自动驾驶测试申请先导牌照和自动车证书,申请数据大致已齐备。此次申请计划涉及一辆自动驾驶轿车于机场岛上的指定道路进行测试,测试期间车上会有后备操作员,在有需要时接管车辆。有关申请仍在审批中。
而更多的企业计划以香港为跳板,挖掘海外市场。一家来自山东的医疗科技公司于2023年在香港科学院设置了研发中心,公司主营产品为医疗大语言模型。中心人员告诉界面新闻,香港基地规划了约20个工位,“我们瞄准的不是香港市场,而是海外,计划发展东南亚、中亚市场。”
黄炜卓观察到,以香港作为跳板出海的方向有明显变化,“以前更多考虑的是美国、欧洲,现在先考虑东南亚跟中东地区。中东的发展机会很大,当地机构会投资一些有潜力的技术公司,成为投资者后把产品投放在本土市场,既可以侧面推动中东地区的技术发展,也可以通过公司盈利获得回报。”
上述医疗科技公司人员亦提到,香港另一个吸引点在于人才,本地有更多海外人才,同时面向香港高校也有合作机会:“我们现在有意跟香港高校谈化学材料方面的合作。香港校企合作方面有一个好处,知识产权可以全部归企业所有。政府补贴也很大,比如PRP(香港创新科技署伙伴研究计划),政府赞助可以达到项目资金的一半或更多。还有其他赞助力度更大的政策。对企业来说,可能只要投两成左右就能把项目做完,研发产品归企业所有。”
过去九年,香港特区政府投放了超过2100亿元推动创科发展,近几年出台的“创科产业引导基金”、“新型工业加速计划”、“产学研1+计划”规模均达到百亿,旨在改变科研成果转化难题。
但香港创科距离收成期还有漫长距离。从科研投入来看,直到2023年末,香港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才突破1.1%、全职科研人员达到4万人。
这一水平明显落后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在同年R&D经费投入强度表现上,深圳高达6.46%,广州、珠海、东莞、中山、惠州均超过3%,被称为“湾区后花园”的肇庆也达到了1.68%。
一家香港设备供应商的研发人员向界面新闻表示,公司团队出身本土高校,最早在香港创业,但前几年把经营主体搬到了珠海,在珠海进行研发和生产。这家企业主要面向汽车行业提供半导体贴片设备。
“我们这类生产制造型的公司需要对大量机械零部件进行设计、加工,香港缺乏加工的供应链,像气缸、电机都是我们设备不可缺的部分,这些在内地有完整的采购链。而且香港市场容量有限,我们更多的客户来自内地。”该人员提到。
另一方面是政策影响。在香港还未意识到创科赛道的重要性时,来自内地的政策支持已经“抢”走了一部分香港创新企业。上述人士透露,创业初期珠海政府和当地国资委提供了创业资金注入,以及场地等支持,“在设备量产之前,我们有很大的研发投入,资金压力很大,所以这些支持促进了公司前期快速的发展,也是落户到珠海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炜卓坦言,高端制造业对香港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土地不足、人力成本高都是掣肘。“所以我们瞄准的是更高附加值的产业,如生物制药,并推动生产制造‘往上走’。例如将军澳的高端制造业中心,每一层楼的承重、楼高都等同于在一楼,能够提供很好的生产环境。”
不过,香港的优势仍然在第三产业。黄炜卓提到,未来将重点发展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在生命健康板块,这个生态圈已经发生变化,会由小型公司研发出新药,再把授权卖给大型药厂。国内存在大量IP没有产品化的情况,我们探索将香港作为一个平台,将国内知识产权售往国际市场,今年有很多活动会基于知识产权贸易展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