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海关统计,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持续增长,进出口贸易额从2013年的10632.6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9609.42亿元,年均增长超5%;贸易额占上海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也从2013年的38.8%提升至2023年的45.9%。这一显著增长,得益于上海以制度型开放与规则对接为基础,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为载体,积极探索构建高水平国际贸易中心,为与共建国家的贸易合作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未来,如何进一步强化上海“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网络节点功能,还需要从提升“链主”企业能级,深化科技创新合作,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合作等多个方向和维度发力。
一、上海成为“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网络的核心节点
2024年8月发布的最新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上海共有13家企业上榜,在“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位列第二。这些上榜企业大多分布在冶金材料、工程制造、房地产等传统产业领域,它们与其他“链主”企业之间的关联形成了庞大的城市产业合作网络,成为全球要素流动的重要通道。
在“一带一路”国际产业合作网络中,上海拥有大量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以及各种类型的专业服务公司等。截至2024年,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洲级)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分别达到1016家和 591家。这些全球功能性机构通过内部网络开展的全球业务活动,实现了城市间的网络连接,使得上海的全球网络连通性相对较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协议的落实,上海聚焦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外企来沪投资,并逐渐有本地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设点和海外并购,成为服务我国“一带一路”国内产业合作网络的核心节点。
欧洲和东南亚是上海“一带一路”国际产业合作的主要方向。米兰、卢森堡、维也纳、布达佩斯等欧洲城市以及新加坡、雅加达、吉隆坡、马尼拉等东南亚城市与上海的产业合作较为紧密。其中,新加坡不仅是东南亚而且是“一带一路”所有国外区域中与上海产业合作最密切的城市之一。截至2023年,新加坡在沪新设企业超过300家,累计投资项目超6200个。双方还在2020年探索建立了“上海市—新加坡全面合作理事会”机制,推动了两地政府部门、企业和机构全方位合作交流。
此外,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三大巨型城市群区域是上海产业合作联系紧密区域。其中,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和天津、粤港澳地区的香港、深圳和广州以及长三角地区的苏州、杭州、南京等均与上海有着密切的产业合作。上海还与中部的武汉等城市及西部的西安等城市也存在较强的产业联系,反映出上海正积极发挥着对外承接“一带一路”建设、对内辐射全国市场的作用。
二、产业合作支撑平台矩阵加速形成,服务保障功能不断提升
为确保企业顺利推进各项合作,上海正在搭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平台矩阵,全方位筑牢服务保障根基。
综合性服务平台整合了政府、行业组织及专业服务机构的多元资源。上海“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中心、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等典型平台,为企业提供投资贸易双向对接,精准推送市场信息,开展专业企业培训,解决商事法律难题,助力海外风险防范与救援,实现金融及专业服务业对接,同时支持重大活动开展,搭建政企沟通桥梁,一站式满足了企业的各类需求。
产品与要素交易平台则是产业合作的关键阵地。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企业提供资本运作空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汇聚全球优质资源;上海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促进商品流通;“一带一路”国别直播平台创新贸易模式;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保障数据跨境流动安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助力便捷结算。这些平台承载着企业的业务洽谈、交易交割、结算清算、投资融资等核心活动。
各类专业服务平台专注于为企业提供精细化服务。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东方域外法律查明服务中心等,在法律、中介、会计、融资与记账管理、检测认证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上海静安“全球服务商计划”,大力培育和集聚有全球影响力的专业服务机构,致力于推动本土跨国公司跨境出海。
此外,上海紧跟数字化潮流,着力打造“走出去服务港”“丝路e启行”“四通一平台”等线上公共服务平台,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为企业提供便利高效的在线服务,让企业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资源与支持。
三、强化上海“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首先,提升“链主”企业能级,强化资源配置功能。上海虽然在“一带一路”网络连接和流量规模上已奠定广泛基础,但在本地企业“走出去”的网络流动性和机构能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一是支持本地企业国际化发展,鼓励企业设立洲级或国家级总部,提升资源配置主动权。政府可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政策工具,降低企业“走出去”的成本和风险,同时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商务对接等服务,助力企业适应海外环境。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吸引跨国公司在沪设立总部,并推动在沪企业提升总部功能,使其从单一管理职能向研发、生产、营销等综合功能拓展,增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三是推动底层分支机构功能升级,鼓励企业通过整合重组,将分支机构转型为研发中心、生产基地或物流中心,使其承担更多业务职能,提升其资源配置效率。
其次,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构建“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科技创新是推动“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的重要引擎。上海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合作,构建“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
一是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开展协同创新。例如,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与沿线国家的科技园区合作,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二是建议设立“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基金,支持沿线国家的初创企业和科技项目在上海孵化。同时,鼓励上海的科技企业到沿线国家设立研发中心或孵化器,推动双向创新合作。
三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科技合作备忘录,建立常态化的科技合作机制。例如,定期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论坛,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
第三,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提升“一带一路”资金融通能力。金融是“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的重要支撑,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高效、安全、便捷的金融支持。
一是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并构建数字支付网络,提高跨境支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动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使用。同时,推动跨境支付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建设,如建立多币种清算中心,提供多语言、多币种支付服务,并探索制定统一的数字货币支付标准和规则,推动数字货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应用。
二是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基金,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支持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吸引更多资金投入“一带一路”建设。
三是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与沿线国家建立跨境金融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一带一路”项目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投资风险。同时,推动金融监管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第四,推动绿色低碳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产业链。在“一带一路”产业合作中,推动绿色低碳合作、共建绿色产业链是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一是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鼓励产学研联合攻关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关键领域,搭建“一带一路”绿色技术博览会等交流平台,促进先进技术在沿线国家的转移与应用,提升绿色产业技术水平。
二是建设绿色产业园区,在沿线国家引入绿色制造企业,采用统一绿色标准,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形成绿色产业集聚效应。
三是深化环境治理合作,推动上海环境治理企业参与沿线国家的水污染、大气污染治理等项目,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作者高鹏系上海师范大学全球城市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高勤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
澎湃新闻“申论”专栏延续《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同名专栏风格,聚焦上海命题,在细节中观察战略,在现实中建设理想之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