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范文清
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即 2025 上海车展)前夕,工信部相关部门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向业内释放出全面强化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监管的明确信号,引发巨大反响。不少车企连夜修改宣传内容," 高阶智驾 " 一词迅速 " 销声匿迹 ",取而代之的是更为谨慎的 " 组合驾驶辅助 " 等表述。
事实上,此次会议强调的相关文件,其征求意见稿早在去年 8 月便已发布,今年 2 月正式出台。但在当时,行业沉浸于 " 全民智驾 " 的狂欢氛围,忽视了安全对智驾发展的重要意义。直到近期几起电动智驾车事故发生,才真正引发公众对智驾安全的广泛关注与深入讨论。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随着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智能化竞争也提前到来。车企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积极推进智能化技术创新本无可厚非。然而,造车直接关系人身安全,必须遵循产业专业逻辑。互联网思维虽可为造车赋能,却无法替代专业造车理念,更不能改变汽车产品对安全的严苛要求。
遗憾的是,不少车企在智驾赛道盲目追求速度,既忽视安全的重要性,又高估了消费者对智驾功能的熟悉程度。J.D.Power(君迪)2024 中国汽车智能化体验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多数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功能的实际使用方法并不清晰。很多消费者主要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渠道获取相关知识,但这类内容缺乏统一标准,极易造成误导,甚至引发不当操作。
由此可见,无论是技术研发层面,还是市场培育角度,我国智驾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加强规范和监管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工信部作为智驾行业主管部门之一,及时召开会议,提出汽车生产企业 " 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 等一系列要求,犹如一场及时雨,为过热的智驾市场降了温。
此次会议或将成为中国智驾产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对推动我国智驾产业平稳、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会议召开后,多家车企和智驾企业在产品发布会上,宣传变得更加 " 克制 ",用词更为谨慎,且纷纷强调安全对智驾发展的关键意义。
值得明确的是,加强对智驾产业的监管和规范,并非束缚其发展脚步,反而有助于产业实现更健康、更稳定的发展。面对新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构建与之适配的技术标准、监管模式和法律体系已刻不容缓。只有从多维度筑牢安全防线,夯实技术安全基础,智驾产业才能行稳致远,成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