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白银时代的终结,1873-1937》
[美]奥斯丁·迪恩著,葛宇亮译,索·恩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世纪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实行金本位制,中国则是使用白银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中国并没有统一的国家货币,银币和银锭均可流通,每一笔交易都成了一次“智慧的较量”。中国应如何改革其货币体系?中外官员、银行家、商人、学者和记者提出了各种方案。中国的货币改革远非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中国试图建立其统一的货币标准时,美国、英国和日本都为了各自利益,企图主导中国货币改革的方向。对此,作者指出,世界历史上白银时代的终结其实是列强在东亚的利益竞逐和中国不同时期国家构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开瓶过去:探寻葡萄酒、啤酒和其他酒的旅程》
[美]帕特里克·E.麦戈文著,宿凯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基于最新的考古学和科学发现,阐述了中国和日本的米酒、美洲的玉米啤酒、非洲的小米及高粱饮料等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和传播的,探究酒类饮料在医学、宗教象征、艺术灵感及社会关系等方面乃至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而寻找其与人类文化关联的线索。
《信仰与利益之网:僧侣、海商与中日交流(839—1403)》
李怡文著,冯立君、傅亭瑄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从公元839年最后一次日本遣唐使归国,到1403年日本足利幕府与明朝正式恢复官方朝贡贸易,中日两国的官方外交中断了近六个世纪。但在此期间,随着海商和佛教僧侣建立起日益密切的联系,一个充满活力的中日海上贸易网络蓬勃发展。基于对寺院记录、诗歌、书信、传世图像和实物以及考古发现等多类史料的细致研究,本书描绘了当时东亚海域世界生动多彩的景象,展示了海商与僧侣两个群体如何利用彼此的资源并密切合作,共同促进贸易网络与宗教网络的融合,联合构建了中日之间“宗教-商业”交流网络,以及这一网络如何在朝贡体系的框架之外运作。同时,本书以新颖的手法诠释佛教记录,为佛教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读。
《跨太平洋的华人改良与革命(1898—1918)》
[加]陈忠平著、译,时刻人文|东方出版中心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在激烈的改良和革命中经历了破除帝制和走向共和的艰难曲折历程。在改良与革命的风潮中,成千上万散居海外的华侨与国内的政治运动保持了紧密联系。本书利用鲜为人知的北美史料与新的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1898至1918年间北美唐人街的改良与革命运动如何影响中国政治变革及跨太平洋华人社会改造。特别的是,康有为、孙中山等政治人物的跨国活动引导了北美华人加入改良派或革命党,为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或共和国进行了爱国斗争。这些改良和革命团体包括最早的华人妇女政治组织,发起了1905年反对排华种族主义的跨太平洋抵制美货运动,并支持了1911年前后的国内立宪改革和共和革命。
《文化的阐释》
[美国]克利福德·格尔茨著,甘会斌、杨德睿译,译林出版社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本书中发展了“浓描”的概念,并由此重写了整个学科的规则。格尔茨认为,文化并不驱动人类行为,相反,文化是一个符号的网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何在。“浓描”不仅阐释行为本身,而且说明产生某种行为的环境,因此,进行“浓描”是人类学家的基本任务。
《封建社会》
[法]马克·布洛赫著,张绪山、李增洪、侯树栋译,商务印书馆
本书是马克·布洛赫研究西欧中世纪社会的集大成之作,集中体现了他对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思考、解释和探索。在书中,他分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态等方面的结构,着重展现了中世纪西欧复杂、多重、相互交叉的社会关系,体现了布洛赫对西欧封建社会的综合透视和把握。
《掉队的男人》
[英]理查德·V.里夫斯著,赵英男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男孩和男人掉队了吗?从小学到大学,无论是成绩还是其他学业表现,男孩似乎越来越落后于女孩。面对经济结构变化,当力量型工作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男性岗位首当其冲。当父亲不再是唯一养家糊口的人,他们面临着角色的错位和缺位。女性主义作家苏珊·法露迪曾写道,“诡异的是,我越深入地思考男性失去了什么——公共生活中有价值的角色、获得体面和稳定生活的途径、受家人理解以及在文化中得到尊重,就越觉得20世纪末的男性似乎正陷入一种与20世纪中叶的女性类似的境地。”这不只是男孩和男人遇到的难题,也是我们共同的困境。如果男孩可以多等一年进入小学,如果更多男性能够进入教育、护理等行业,如果父亲角色不再和“供养者”捆绑在一起,不再做“缺位老爸”,或许他们和他们身边的每一位女性才能走上真正的性别平等之路。
《价值理论手册》
[日]岩尾广濑、[瑞典]约纳斯·奥尔森编,陈晓曦、王欣欣、李奕斐、陈婕、马乐惠译,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
本手册所涵盖的主题主要涉及价值理论的基本学理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我们谈的是哪种价值?什么样的东西是或者可以是有价值的?如何比较和测量价值?价值理论如何在伦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上发挥作用?
《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日]中砂明德著,江彦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它也是富庶、秀美、欢乐的代名词。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说明了古人对江南的向往。从南宋到明末,江南在科举、学术、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逐渐领先,并对整个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江南文化是如何逐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江南的地域特质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通过书画古董热潮的兴起、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朱子学的兴盛、通鉴家族的繁衍、应对不断出现的外敌、南人向外的活动等方面,向我们深入浅出地解说了以上问题,揭示了醇厚又绮靡的都市文化所孕育出的中国史上“南”的丰富性。
《日本式灵性》
[日]铃木大拙著,姜建强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作为《铃木大拙说禅》《禅百题》《禅与日本人的自然观及艺术》的补充,研究对象乃是日本的“灵性”,即禅到达日本之后所形成的日本人独特的灵性观念。铃木大拙在这本书中梳理了自镰仓时代以来日本的禅和净土系思想的发展,深入展现禅的日本式面向,向读者揭示了同为东亚文化气质造就的土壤,为何禅学在日本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灵性之路。
《又要上班了:被掏空的打工人,如何摆脱职业倦怠》
[美]乔纳森·马莱西克著,康美慧译,雅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从科学维度生动描绘职业倦怠究竟是怎样的感受和体验,探索倦怠为什么困扰着成千上万的打工人。职业倦怠,远远不该只是一个劳动者的绝望。只要有劳作,就会有痛苦。或许职业倦怠无法根除,但一定能够摆脱,因为,人终究不该被工作定义。
《重返马赛渔场》
[法]葛弗瑞著,张鹿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为地中海沿岸最大的港口,马赛的历史与其渔业的历史紧密相连。1431年,为了解决由捕鱼活动产生的争端,马赛的渔民们成立了名为“贤人会议”的私人治理机构,以对当地渔业进行民主管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贤人会议”始终坚守和维护马赛渔业的古老传统与规范,这种“顽固”既让它幸存于法国大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社会动荡,却也使它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激烈变革中逐渐被边缘化,沦为一种古老习俗的象征物。通过查阅2500多份关于马赛渔业的档案、对当地渔民进行多次采访并参与其捕鱼活动,牛津大学法社会学学者葛弗瑞书写了“贤人会议”从中世纪广泛行使职权的私人治理机构转变为无实权的社会文化象征的“消亡史”,论证了植根于社会规范的私人秩序的局限性,从而打破了“私人治理具有社会最优性”这一近十年来笼罩着法社会学和法经济学界的“神话”,呈现了私人秩序与国家权力、社会规范与法律之间远超传统观念想象的复杂的互动关系。
《英语的建构:ELT全球教材中的文化、消费主义与推广》
约翰·格雷著,郝景洁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随着针对全球市场的英语语言课程出现,ELT全球教材应运而生,作为“课程产品”发挥着关键作用。与此同时,应用语言学领域的批判性研究不断发展,语言教材的评估方式也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本书采用文化研究视角审视 ELT全球教材中的文化因素,通过建立描述性框架分析四种代表性教材中的表征内容,并囊括了与出版商和教师的访谈,以此探讨教材内容的本质。本书质疑了全球教材的“普遍适用性”,认为全球教材的编写需要考虑社会、地理及教育等相关背景,这为外语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有益思路。
《殖民的影响:约旦民族认同的塑造》
[美]约瑟夫·A.马萨德著,江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关于民族主义的研究大多将民族描述为“被创造”或“被想象”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由制造民族主义政治话语或受其影响的知识分子或政治精英构建的。本书主要关注制度如何在殖民和后殖民民族认同和文化的产生中发挥作用,更确切地说,即法律和军队这两个关键的国家机制是否促进了民族的产生。约旦具有既典型又非典型的后殖民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作者对后殖民时期约旦民族认同的发展进行了独到的分析,论述了最近关于民族主义的学术辩论,并充分证明了米歇尔·福柯的观点,即现代机构及其拥有生产能力的权力,而不仅仅是镇压或强制能力,尽管作者也强调了它们持续的镇压功能。
《希望的力量:美国底层青少年的困境与未来》
[美]卡罗尔·格雷厄姆著,祁涵译,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为何希望作为经济和社会幸福的衡量指标如此重要?经济学家卡罗尔·格雷厄姆调查了秘鲁和美国密苏里州两个地区的年轻人,得出了一致性的结论: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人更有可能拥有更好的未来。拥有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的韧性以及对未来的积极意愿,这些因素都代表着人们抱有更高的希望水平。而更高的希望水平与更高的受教育意愿、更好的职业选择等正向结果相关联,最终指向更好的未来。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哪些因素会导致年轻人拥有更高的希望水平,以及如何帮助年轻人重拾希望。
《中欧大温泉:一部政治、艺术与疗愈的历史》
[美]大卫·克雷·拉奇著,任逸飞译,拜德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从古希腊罗马至今——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岁月——中欧一些重要温泉小镇的历史。在鼎盛时期,这些温泉小镇的功能集今日的大型医疗中心、康复疗养地、高尔夫度假村、会议综合体、时装秀场和音乐节于一身。在那个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传统医学相当原始,人们去温泉疗养地,一方面希望能治愈从痛风到癌症的一切疾病,另一方面也经常为了娱乐和社交。这些温泉小镇是文化创意的温床,真正的艺术圣地。
《拍电影的人类学家:先驱让·鲁什的田野与民族志研究》
[美]保罗·斯托勒著,杨德睿译,薄荷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让·鲁什是世界上最多产的民族志影片大师,但他一百多部影片中只有五部流传到北美洲;他是研究非洲社会的民族学家先驱之一,但其民族志作品却罕为人知。尽管在人类学与电影两个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人们对他的评价却颇具争议性。作为同样以研究桑海社会生活为职业志向的人类学家,本书作者保罗·斯托勒关注的主要是鲁什的民族学成就。他深入分析了鲁什重要的影片和民族志作品,揭示了这两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不仅介绍鲁什的生平与贡献,也交代他所描写的族群——尼日尔的桑海人——的社会文化向度。
《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美]马修·加布里埃莱,[美]戴维·M.佩里著,文俊译,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长期以来,“中世纪”是西方历史叙事的一个符号,是现代之前愚昧、停滞的“黑暗时代”。本书以新的视角回溯中世纪的千年历史,从拉韦纳的礼拜堂开始,以诗人但丁结束,重新审视了罗马的陷落、拜占庭的崛起、查理大帝的统治、维京人的迁移、阿拉伯人的扩张、奇迹传说、黑死病,以及蒙古人的冲击,向我们展现了中世纪罗马文化的延续,不同民族、地域之间人员、物质、文化的流动,不同传统的共存和冲突,重新发掘了处于非中心地位的女性、阿拉伯人、犹太人等群体的历史。
《画作的诞生》
[罗]维克多·斯托伊奇塔著,钱文逸译,六点分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把绘画当作艺术品的观念是一项相对晚近的发明。本书主要讲述欧洲绘画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即可携带、经框裱的画作是何时在欧洲兴起,又是如何在近代早期收藏、市场和艺术理论中逐步收获一种明确自主的审美标识,进而成为西方现代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的。
《手作文化与工艺研究丛书:手工艺文化》
[英国]彼得·多默著,苏欣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通过手工艺状况、科技的挑战、手工艺论述三个部分,汇集了十四篇工业革命以来关于英国手工艺研究的专业论文,涉及手工艺的历史、消费社会中的手工艺、工业设计中的思维与制造、手工艺的语言与实践哲学等内容,解释了手工艺制作者的身份认同、现代技术的影响及工作室工艺的发展前景等问题。
《中国“马达”: “小资本主义”一千年:960—1949》
[美]葛希芝著,马丹丹等译,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考察宋代以来传统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著作,重新思考传统中国民间风俗的形成与精神世界的塑造。作者认为,基于家族和市场进行的生产为“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与国家运作的贡赋制生产方式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即中国“马达”。通过对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分析,本书阐明了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揭示“宗族”这一重要民间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本书透过经济视角,分析了民间嫁娶习俗、信仰塑造、男女地位的地区性差异等文化现象,描绘出中国人依据现实世界构建的神鬼形象,揭示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久石让音乐手记》
[日]久石让著,艾菁译,好读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音乐从何而来?人类为什么需要音乐?在怎样的时刻,“乐音”最终成了打动人心的“音乐”?带着对音乐的思考,久石让用亲切、俏皮的笔调,记录音乐生活的点滴和不时迸发的灵感与触动,开启与爱乐读者的倾心交谈。
《消失的“公主”:女性作家和经典童话》
[美]安妮·E.达根著,陈文静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人们常常把童话故事和迪士尼电影联系在一起,或者和迪士尼经常从其身上获得灵感的男性作家们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夏尔·佩罗、格林兄弟和安徒生。在他们所描绘的故事中,“公主”往往是一个被动的、顺从的人物。相比之下,十七八世纪时由女性作家所写的童话故事则迥然不同。她们笔下的主人公都是勇敢又坚强的女性,在这片童话王国里,“公主”会挥刀砍下妖怪的头颅,会带领着军队出生入死,会主动与自己所爱的男性定下婚姻契约,有时甚至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拯救那些陷入困境的男性。这些才华横溢、意志坚定的女性作家努力摆脱了当时父权制社会的条条框框,写就了具有经典价值的故事。
《像政治学家一样思考:研究方法的实践指南》
[美]克里斯托弗·霍华德著,许常红、张祺译,领学东方|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本书是一门政治学研究方法课程,提供了研究政治学的新方法、一般策略和实战建议。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围绕“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展开,确定目标受众、进行概念界定,再基于因果变量相关性等方面来设计问题,下半部分围绕“如何获得好答案”,详细介绍了研究方案的设计过程——包括研究设计、挑选案例、搜集数据和文献论证等方法。
《重返古埃及》
西班牙RBA传媒公司著,董馨阳译,现代出版社
埃及金字塔、陵墓、神庙等是古埃及文明、历史的辉煌见证,细致呈现了古埃及文明、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古埃及人的生活。本书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家、摄影师、插画家和编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精心创制,用前沿考古科技解读还原古埃及文明遗址,串连文明的发展轨迹与历史兴亡。
《文明及其不满》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林宏涛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文明及其不满》最初出版于1930年,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政局动荡的情势下,弗洛伊德探讨了人类文明的本质与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并进一步反思:高度发展的文明,为什么无法给人类带来幸福?
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历史,就是压抑本能的历史。文明的进步,建立在压抑人类的欲望与需求之上,社会规范与道德约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快乐。人们无法满足自我本能,进而导致了焦虑不安与精神官能症,最终化为自我毁灭式的“死亡本能”和“毁灭本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