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风窗记者 闰然
编辑 | 何子维
从前认为进口药贵到 " 怀疑人生 ",现在又担心 3 分钱一片的药质量是否有保障——这是当下不少患者的真实心声。
去年 12 月,在第十批中国药品集中采购中,所有原研药企或放弃竞标或象征性报价,最后无一中标,引发巨大的舆论关注。这意味着,集采之下,药品价格像坐了 " 跳楼机 ",进口药的利润空间被 " 压缩 " 得快没了踪影,患者或可能无法再在医院开出原研进口药了。
今年 1 月初,有家长发文称,其孩子接种完第一针默沙东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维康特后,再接种第二针时,被告知已断货。多地家长同样面临这种无同种疫苗可打的困境。事实上,早在去年 3 月初,默沙东就向媒体表示,即将停止其甲肝疫苗维康特 ® 在中国市场的供应。
再比如,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去医院看病的故事一直在网络上影响甚广——孩子患支原体肺炎,此前医院开出的进口阿奇霉素注射液已经买不到了,只有国产的阿奇霉素能够使用;无奈使用国产阿奇两天后,孩子高烧不退,最后还是换回了原研药。
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 图源:视觉中国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共同交织成了一幅令人焦虑却又无比真实的众生百态图。
进口药正在退出中国市场,我们如何应对?是不是部分罕见病,未来无药可医了?制药工业,关乎所有人的切身利益,也承载着不同角色的挣扎与期许。毕竟,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一种涉及人们生与死的产品。
眼下,许多常见的进口药物,都已经逐渐被其他品牌的国产药物替代。而外国药企呈现出大规模撤离中国公立医院市场的态势。一切要从集采开始说起。
从贵到吃土到平价亲民,集采可以说是彻底改写了药价历史。自 2018 年,国家开展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后,药械目录内药品纳入集采的趋势已经愈发突出,累计成功采购 435 种药品。
集采的初衷绝非要将原研药排挤出市场,但一方面,集采促使大量仿制药涌入医院药房;另一方面,诸多原研药因高价难以参与市场竞争,不得不陆续从医院药房撤柜。
采集药品销售专柜 / 图源:视觉中国
进口药,只是通俗的说法,一般是指国外的专利药、原研药。那么,到底什么是原研药?
原研药,堪称药界的 " 开山鼻祖 ",由最初研发的生产商制造,在研发过程中耗资巨大。在药品专利保护机制的庇佑下,原研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 称霸 " 市场,一般有二十年,并且,大众对原研药的认知度较高,信任度也相对较强。
与原研药相对应的,则是仿制药。它像是一位紧随其后的 " 平价替身 "。原研药的专利保护期到了,其他国家的制药企业依据原研药的主要分子结构,精心复刻出仿制药。
相较原研药,仿制药胜在价格亲民,能为更多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2024 年 12 月 12 日,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结果创下了多个 " 历史之最 "。
第十批国家集采,是历次首年约定采购额规模最小的一次,仅 85.13 亿元,不足最高一次第五批 550 亿元的 1/6。
采购额小,不意味着竞争不激烈。本次集采共涉及 62 个品种、135 个品规,是前十批国采中涉及品种较多的一次。
其中的竞争有多大?流标率方面的数据显示,有 393 个产品遗憾流标,流标率超 50%,也让这次集采一举成为历次中流标率最高的一次。
更受关注的是,此次集采报价过程可谓是厮杀激烈。药品充分降价,平均降幅超 70%,更是成为了历年集采降幅之最。
据医药健康信息服务平台米内网不完全统计,总计有 50 多个产品(以药品名 + 企业名 + 规格计)降幅超过 90%。比如四长制药本次硫酸特布他林注射液报价 0.89 元 / 支,而集采前在地方的挂网价为 165 元 / 支,降幅超过了 96%。
部分降幅超 90% 的产品 / 图源:米内网整理
阿司匹林肠溶片也降到每片只需 3 分钱,每天吃一片,一个月也才 1 块钱。盐财经记者查阅美团买药等网络平台,原研进口的拜阿司匹灵一盒三十片,售价在 22 元左右。
虽然价格也不高,但比起三十片 1 块钱的价格,差距显而易见。资料显示,阿司匹林肠溶片原料药市场行情价格约每公斤 30 元,折合成 100mg/ 片的原料成本仅 3 厘钱,大批量采购时价格还能更低。
而原研药因为研发成本高昂,无法做到大幅度降价参与集采,像辉瑞、拜耳、默沙东等外企只能铩羽而归。
默沙东的抉择,在一众药企中极具代表性。在此次集采中,它手握 5 个具备报价资格的品种,这一数量远超其他涉及原研药的企业。然而,默沙东先是直接舍弃了其中 3 个品种,似乎已提前预判了这些品种在集采中的竞争力。
对于仅参加报价的泊沙康唑肠溶片和泊沙康唑注射液,其报价策略更是令人咋舌。默沙东的泊沙康唑肠溶片报价高达 2880 元,泊沙康唑注射液报价也达到 1420 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同款仿制药的报价仅为 42.18 元,差价悬殊。
再看口服降糖药西格列汀口服常释剂型,此前默沙东凭借原研优势,在该领域占据了 99.65% 的庞大市场份额。但即便坐拥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作为原研企业的默沙东,在面对集采时,直接选择放弃报价。
值得注意的是,该药物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数量多达 35 家,可想而知其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或许正是在这种刀刀见血的竞争,以及自身成本考量下,默沙东认为继续参与集采并非明智之举,最终选择了黯然退场。
公立医院正是集采的主体,也意味着,那些未能成功获取集采 " 入场券 " 的进口原研药,在中国市场将遭受重创,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将拱手让人。
2024 年,包括强生、拜耳、默沙东等跨国药企纷纷采取裁员、精简产品管线的措施。但裁员只是权宜之计,跨国药企依然在加速创新药物的研发与引入。
制药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战略性的关键角色。
从国内药品生产许可证上看,A 证为自持自产,B 证为上市许可持有人,C 证为仅接受加工药品生产企业。MAH 主要以轻资产运营,更加追求效率和低成本。
前些年,随着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落地生根,B 证药企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2023 年,其数量更是同比猛增 575 张,可谓风光无限。然而,政策的风向也在变化,2024 年受 132 号文的影响,这股增长浪潮迅速放缓。
当下,惨烈的价格竞争,加上对 B 证的严格监管,那些仓促诞生的 B 证企业面临着快速出清的局面。这也促使集采逐渐回归理性竞争,企业开始寻求合理的利润空间。
在全球范围内,仿制药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医药市场调研机构 EvaluatePharma 统计,2023 年全球专利药到期的市场规模在 510 亿美元左右,2028 年将达到 990 亿美元。
尤其在全球人口走向高龄化、新药价格趋于昂贵的背景下,为了提升药品可及性,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使用仿制药。
2024 年 12 月 26 日,国家医保局召开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座谈会上,就有药学专家指出,放眼全球,世界各国纷纷将仿制药作为供应患者的主流产品,美国仿制药处方量占比高达 90%。但从销售额来看,仿制药因价格过于低廉,销售额仅占整个药品市场的占比低于 20%。
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使用仿制药 / 图源:视觉中国
中国无疑是仿制药领域的大国。卫健委数据显示,在国内 4000 多家制药企业中,超过 90% 都是仿制药企业。全国 17 万药品批文中,仿制药占比超过 95%。
比如,头部企业恒瑞医药就是靠仿制药起家的,仿制药在营收中占比一度超过 50%。不断遭受集采重创之后,恒瑞医药也经历过业绩大变脸,这促使它加大研发投入,努力进行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转型。
短期内,仿制药仍将占据中国医药市场的主导地位。但从企业发展的视角来看,仿制药在多轮集采后,利润空间受到极大压缩,继续依赖仿制药业务,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创新转型,这几乎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研发投入,通常意味着,药企拥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更高的研发效率。中新经纬研究院发布的一份《上市药企研发销售费用分析报告 ( 2024 ) 》,针对 A+H 股及美股营收前 100 企业研发费用进行了对比。
创新转型,几乎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图源:视觉中国
报告结果显示,A+H 股平均研发费用为 6.75 亿元,美股则为 103.15 亿元;中位数方面,A+H 股研发费用中位数为 1.94 亿元,美股为 7.96 亿元。
2023 年中国营收排名前三的药企华润医药、白云山、复星医药的研发费用占比分别为 0.8%、10.5%、3.1%,而美股营收排名前三的药企默克、辉瑞制药、艾伯维的研发费用占比分别为 50.79%、18.26%、14.13%。这种投入堪称巨额。
中国药企正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提升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已然成为决定其能否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核心要素。
花钱少,还能治好病,大家当然喜闻乐见。但药价降下去了,公众的信任感要怎么提升?一个良性的医药市场,如何平衡药品价格和疗效质量呢?
仿制药要想进入集采的 " 大名单 ",必须迈过一道坎——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它要求仿制药在药学等效、生物等效等多方面与原研药对标。
尽管仿制药在上市前需通过一致性评价,但仍然有许多人对仿制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仍缺乏信心。因此,国家医保局开展了集采中选仿制药真实世界研究。
截至目前,已有 63 种药品经过临床真实世界研究,全国近百家三级甲等医院参与,患者样本量超 30 万人。研究结果均显示:仿制药与原研药等效。
仍然有许多人对仿制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仍缺乏信心 / 图源:视觉中国
一位广州三甲医院的医生告诉盐财经记者,众多仿制药在疗效上虽有一定相似性,但要做到与原研药毫无二致,绝非易事。比如,辅料选择这块也有差别,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也可能不一样。" 建议密切监测自己的指标,要是仿制药能把你的指标控制好,那完全可以用,毕竟价格更便宜。但要是吃了仿制药后,感觉效果不好,或者出现了一些并发症,那就得赶紧换药,换成原研药或者其他合适的药,可以在院外购买。"
同样一种药,为什么成分明明是一样的,但是效果却会不一样?
近期,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肖瑞平公开回答过这个问题,她说全世界大部分药店的药都是仿制药。" 仿制药如果跟原研药差不多,质量可比,整个工艺流程做得很地道,这个叫 me too(等效药物),你有我也有了。但是经常是工艺达不到原研药的标准,那就叫 me worse(差于原型),还有一种叫 me better(原型改良),就是比原始的版本更好了,药效更精准了。"
仿制药与原研药成分一样,但是效果往往不一样 / 图源:视觉中国
令人意外的是,她介绍了中国有一款仿制药在国外销得特别好,因为这款药的药效更好,安全性也更好。但实现这种效果很难," 原研药的研发已经是过关斩将、精益求精,要想比它再好一些,真的是要很幸运 "。
尽管集采浪潮给进口药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断言它们将 " 退出中国市场 ",还为时尚早。在许多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罕见病等领域,目前只有进口药有比较好的疗效,国内一时半会儿还很难替代。
如今,新药还在陆续涌入国内市场。
比如,去年全球首创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迈凡妥(玛伐凯泰胶囊)获批在中国上市,颇受关注的减重药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也均在中国上市。
庞大的病源市场,外企不可能放弃。同时,中国也有许多在等待新药救命的患者。
2024 年 3 月," 创新药 " 一词首次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24 年 9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全国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 10.5%,占全部工业比重 3.7%,国产创新药市场规模突破 1000 亿元,在研新药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
正如肖瑞平所说,多做原研药,做自己的靶点,才是未来中国制药工业的破局之道。
本文首发于南风窗旗下财经新媒体盐财经
值班主编 | 吴擎
排版 | 阿车 顾芗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