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有一座名为尖扎的小城。从高处眺望,一排排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覆盖在成片的屋顶上,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中国华能集团援青干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委副书记、副县长蔺通对中新网介绍,这是华能青海分公司在省内首个完成建设投运的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广泛分布在尖扎县各级政府、学校、医院、企业等45家单位,近半年来已累计完成并网发电近5兆瓦。
尖扎县是青海15个重点帮扶县之一,也是省内重要的能源基地,水、光、风、抽蓄等清洁能源资源超过1000万千瓦。立足能源优势,尖扎县逐光而行,用“屋顶”光伏照亮了一条乡村振兴路。
让百姓吃上“阳光饭”
尖扎县地处黄河沿岸河谷地带,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如何将丰富的“阳光资源”变成“阳光经济”、让百姓吃上“阳光饭”,是摆在尖扎县面前的一道现实命题。
“华能对口支援尖扎14年来,主要聚焦教育、医疗民生领域,尤其是能源和文旅产业。”蔺通说。在能源方面,可概括为“一个规划体系和两片屋顶”。
一个规划体系是指清洁能源发展规划体系,包括风电、电网、充电桩和清洁供暖。两片屋顶,一是在产业园、医院、学校等安装屋顶光伏的华能整县屋顶光伏项目,可降低当地用电成本;二是为全县6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800户居民安装屋顶光伏,帮助居民可持续增收。
在尖扎县德吉村易地搬迁点,每家每户屋顶上的光伏板串联成一片蓝色的海洋。据蔺通介绍,德吉村每户家庭的屋顶上约有30块光伏板,每年每户可增收3000元-4000元。今年已实现全县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屋顶光伏全覆盖。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尖扎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让村民真正在家门口发展经济,村集体与搬迁居民签订屋顶租赁协议,将光伏收益的50%-70%作为租金向居民分红,剩余30%-50%留存村集体,除了用于项目运维外,还可以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2020年1月-2024年9月,尖扎县屋顶光伏累计发电达1120万千瓦时,累计向搬迁群众分红超过400万元。
“华能屋顶光伏覆盖人口人均收入从2019年的9747元,增加至2022年的14063元,同比增长44.3%,其中光伏收益对人均收入增幅的贡献约为7.4个百分点,对搬迁群众人均收入增长和保持稳定具有重要贡献。”蔺通表示。
点亮家门口的致富路
尖扎县不仅有充沛的能源资源,文旅资源也很丰富。境内不仅有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智合寺宫殿丹霞、云边悬崖牧场等自然风光;也有“昂拉千户府”、“民族传统射箭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
在尖扎县能科乡德乾村,青海省首个“百美村宿”乡村旅游示范项目——“牧云星宿”坐落在山间。民宿内,五彩神箭、老院门等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交融,别具一格,是青海有名的“网红”打卡点。
据介绍,这座民宿由中国华能于2020年立项,总投资约2000万元,产权属于德乾村集体。民宿承包方每年要向村集体支付营业收入的20%(保底25万元),用于分红和乡村五大振兴。
民宿的建成不仅能推动当地乡村旅游的火爆,还能让村民参与其中,为乡村旅游发展培养本地人才“造血”。“牧云星宿”共聘用了18位当地村民成为管家,他们既是就业者,也是未来潜在的创业者。
“牧云星宿”是尖扎通过文旅产业带动就业的缩影。尖扎县德吉村的搬迁村民关却闹日告诉中新网,今年她家通过经营农家乐增加了近6万元收入,再加上屋顶光伏项目分红,不仅能完全覆盖全家整年支出,还实现了在家门口便捷就业。
助力教育振兴
“板”上发电,“板”下上课。在尖扎县第二民族中学,教学楼楼顶的光伏板持续释放绿色动能。而在教学楼“华能平板班”教室里,学生可以通过平板设备享受到来自苏州等东部地区名师团队提供的远程教学服务。
对口支援尖扎县以来,中国华能积极推进教育帮扶,改善当地教学条件、提升教育水平。“华能平板班”是中国华能引进的教育部“专递课堂”项目,为试点班级对接东部名师团队,开展数学、英语远程授课和教师同步教研。
尖扎县第二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久美介绍,“华能平板班”于今年9月开设,在近期的期中考试中,该班的数学成绩比年级平均分高出9个百分点,英语成绩高出4个百分点。未来,“华能平板班”远程授课科目还会增加更多学科,班级规模也将稳步扩容。
此外,中国华能还在当地面向学生教师设立“华能奖学助学金”“华能奖教金”“华能助学保险”,开展“华能夏令营”,引进总台央视“鹿鸣课堂”和教育部“专递课堂”项目,邀请航天英雄、《新闻联播》主持人到尖扎讲课。中国华能教育援建项目年受益师生5000余人,有效提升了尖扎县的教育条件和教学质量。
自2010年对口支援尖扎县以来,中国华能先后派出5批6任援青干部,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通过产业帮扶、文旅帮扶、教育帮扶,为尖扎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设计师周寰
原标题:《青海尖扎:把“阳光资源”变成“阳光经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