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疾驰:外卖骑手与平台经济的劳动秩序》
陈龙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北大社会学博士“卧底”中关村外卖骑手兄弟连,亲历外卖骑手的真实劳动过程,以回应平台经济背后的劳动秩序何以可能——亦即平台经济中资本如何控制和管理劳动力的问题,以期为劳动者的系统困境寻找出路。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秩序和规则,在引导着超过千万的外卖骑手,每天井然有序地在各个城市到处奔波?在骑手困境备受关注的当下,我们真的了解骑手与算法的互动和博弈吗?平台经济时代,资本控制劳动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结合参与式观察经验和劳动社会学理论研究,作者向我们揭示: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本对劳动控制强化而不是削弱,平台系统及其背后的“数字控制”取代了人的管理成为平台经济劳动秩序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
《中国乡村医生:职业生涯与群体肖像》
孙秀林、王天夫、游睿山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有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他们是乡村医生,农村居民健康的“守护人” 和乡土社会卫生医疗体系的 “守门人”。深入了解乡村医生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对于我们理解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健康中国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书立足于此项大规模社会调查的材料,运用量化数据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制度变迁、群体肖像、职业发展、工作内容、收入状况、村民就医选择、基层医疗体系等多个侧面,详尽描述了乡村医生这一职业群体的生存状态。
《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李怀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代化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不懈追求。中国现代化走过了何种轨迹?以解决哪些问题作为核心?与西方现代化有何种重要区别?在本世纪中叶建立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又存在哪些比较优势和主要难题?本书对这些基本问题做了回答。
本书立足地缘战略、财政构造、政治认同等国家转型的关键变量,展开了一幅从地缘国家向主权国家、工业国家依次过渡的宏伟历史画卷,在二百年视野中理解中国的现代化。作者持续关注1850年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与演进轨迹,从晚清时期现代化的艰难启动到改革前30年的经济增长,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等,并展望2050年中国的现代化前景。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桑兵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YeBook
本书是重写大历史计划“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系列”中的第一部。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从之前的思想启蒙演进到社会化的文化运动,引起《新青年》内部的分裂,胡适等骨干成员对群众性的社会运动抱有疑虑,陈独秀和李大钊则积极响应并投身其中。运动在全国各地进行的态势不同,主要体现于社会化宣传层面,且难以为继,于是很快就不得不由社会改造转向政治革命。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与历史上新文化运动的事实合为一炉,可以依照时空联系从各种视角还原历史的本相及其演化,使得新文化运动史的研究站上新的台阶。
《大礼议:嘉靖帝的礼制改革与皇权重塑》
尤淑君著,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正德帝身后无子,由兴藩世子朱厚熜继皇帝位,是为嘉靖帝,文武百官请其入继大宗,作为嗣子,改认堂伯弘治帝为父,而称生父为叔,自此引发震动朝堂长达二十四年的“大礼议”。
为追尊其生父母,嘉靖帝不惜以武力镇压伏阙抗议的言官群体,导致左顺门血案;编纂《明伦大典》,构建皇权正当性的理论文本;编造罪名以阻塞言路,扼杀士人“为王者师”的政治理想;不断变更国家礼法,名为“恢复祖制”,实为提高生父的政治地位,巩固自身皇权;又为操控群臣,大张阁权,几易首辅,朝廷政治风气日下,为党争愈演愈烈创造了条件。
本书通过“大礼议”事件,研究明代嘉靖朝政治文化之异变,尤其是围绕嘉靖帝生父朱祐杬神主入祔太庙的问题,嘉靖君臣唇枪舌剑,博弈多年,最后嘉靖帝如愿将生父称宗祔庙,也达成了皇权重塑、小宗变大宗的目的。但嘉靖帝却动摇了以“礼”为主的政治文化体系,皇权私化,名分礼秩混乱,导致了明中叶政治动荡、君臣冲突、社会失序的危机,乃至晚明政治秩序逐步崩溃瓦解。
《生长于斯:六朝史上的“地方”》
林昌丈著,东方出版中心
“除了华丽的庙堂与隐秘的山林,六朝历史还存在于各地方当中。”本书不同于以往六朝地方史研究多集中于门阀政治的形成、世家大族的兴衰及政权建构等课题,而是另辟蹊径,探讨六朝历史在地方的具体呈现。通过分析《水经注》中的山川世界、南方地名的演变以及江东大族的居地,并从葬地、道路、编户和租赋等视角对南方边缘人群进行个案研究,深入考察了六朝时期不同自然环境下人群的生存状态。本书讲述了一系列互有涉及的“故事”,旨在表明对六朝地方历史的研究并非简单的视角下移,而是回归地方。
《问学于中西之间》
张西平著,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本书以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为核心,收录了张西平教授在汉学研究方面的理论思考与随想感悟。全书分为“师友情缘”“游心之语”“师生之谊”“学术访谈”和“汉学探源”五个部分,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他的学问历程、学术交往以及教学感悟、研究工作等。
《国学的传承——从国学大师章太炎到国学大家姚奠中》
张建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的一生多姿多彩,早年是革命先驱,晚年则将传授国学视为最后的归宿。1935年9月16日,章氏国学讲习会正式开讲,会址设在苏州锦帆路50号,“以研究固有文化,造就国学人才为宗旨”。年轻的姚奠中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了章太炎的学生,不久后又成为章太炎晚年所收的最年轻的研究生,得到章太炎的国学真传。章太炎去世后,姚奠中先是应师母邀请在章氏国学讲习会讲课,之后漂泊各地时也是时刻不忘自己是章门弟子,做人做事皆有风骨,尤其对章太炎的国学加以大力传承和发扬。
《尊前谈笑:王伯群及其友朋》
汤涛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本书为爱国教育家、民主革命先驱王伯群的生平交往史,共分三卷,分别为王伯群在“革命”“交通”和“教育”三大领域与重要历史人物的合作交往。卷一“革命”,主要讲述王伯群参与护法运动及南北议和等事迹;卷二“交通”,记录了王伯群如何投身于国家交通治理;卷三“教育”,记叙了王伯群创办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的艰辛历程。三卷从王伯群的不同身份详细解读了他的多面人生。
《山长水阔:入史求学集》
刘志伟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入作者近年来一些读史的心得札记,今人明古事,必以今情解之,而古之事理,亦必以喻今为趣旨。此中奥义,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
《寻迹古中国》
翟德芳著,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是知名出版人翟德芳在退休之后再续考古之缘的首部作品,不仅是一部考古普及书,更是他在资深出版人和考古学者双重身份下的精心之作。作者基于自己的考古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文物知识,行走于北部中国。他不仅准确解读了考古发现背后的历史信息,还以生动有趣的笔触,将这些复杂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普通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内容。同时,作者提供了详细的访古路线图,可供读者按图索骥。
《帝国时代的法律、知识与权力》
陈利著,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
本书作者以十余年的研究沉淀,精心编织起中外法律、政治与文化交互的画卷。从近现代中外关系里法律的国际博弈,到清代本土法律与政治文化的幽微洞察,再到轻松漫谈中的学术感悟,各编内容环环相扣,全书犹如一把钥匙,徐徐开启帝国时代法律背后复杂权力结构与知识体系的大门。
《1850年以来西儒吴语文献词汇和语法研究》
林素娥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西儒文献保留了珍贵且丰富的吴语史研究语料。其中的通俗读本,语言地道、表达自然,为语法研究提供了生动且丰富的语料。双语词典词汇量庞大,《圣经》土白译本同文异言,为开展早期吴语词汇与语法的对比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本书以70余种早期(指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吴语西儒文献(包括少量东洋人士所编纂上海话课本)为语料,采用专题形式开展1850年以来词汇和语法项研究。全书共设八大主题,包括“说”类动词、代词、否定词、使役被动标记、表定指“一+量名”结构、短语词序、虚指性代词句和位移事件词化类型等。
《糸巾为殊:纸的年表》
邱云编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纸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载体,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书首次以年表的形式系统呈现纸文化的历史,以与纸相关的古今文献和出土材料为主线,兼及世界范围内与纸有关的多种历史材料,包括纺织技术、书写材料、印刷术、文化交流等。
《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
徐琳著,方尖碑|译林出版社
玉,是中华文明特殊的标志物。玉文化具有原创性、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故宫博物院拥有全世界最为完整、丰富的玉器收藏。本书按照时间线索,挑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玉器,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玉文化故事,以一部故宫玉器通史串联起一部生动的中华文明史,以“玉器”作为切入点,展示未曾间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作者在三十余年的博物馆工作中始终致力于玉器与玉文化研究,通过“库房考古”的方式对故宫收藏的大量玉器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再研究”。
《观世相:古典小说里的浮生与世情》
苗怀明主编,后浪|贵州人民出版社
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里,古典小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保留了世代累积的文化印记,也保留了最多的古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细节,以及他们思考人生意义和面临选择与行动时的观念、逻辑。本书邀集11位在古典小说研究界卓有建树的中青年学者,围绕“小说与社会”这一主题进行创新研究,以中国文化与社会的一个核心面向切入,主题式解读一部或一类小说,揭示这些作品背后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此重新理解古典的中国。
《清代文学史案》
严迪昌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严迪昌(1936—2003)是清代文学研究名家,其《清词史》《清诗史》等著作饮誉学界。约于1997年,他应邀撰写《清代文学史案》,惜天不假年,全书未完而于2003年仙逝。遗稿现经严门弟子整理,首次公开出版,分为“遗民心谱”“朝野离立”“流派消长”“风雅总持”“人间世相”“八旗人文与闺秀才人”六编,收文30余篇,涉及清代的诗、词、文、戏曲、小说等文体,对清代文学史实重予审辨,扫除诸多偏见、陈见,尤见文心与史识。
《茆帆山水画公开课》
茆帆著,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本书基于书画篆刻家、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茆帆先生,多年的山水画研究、实践经验及公益课程积累,汇聚传统书画知识与技法,是一部面向大众的人文艺术读物。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山水画论”,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到技法、术语、创作和题跋,涉及笔墨、章法等理论知识,并结合具体的创作实例分析、讲解;下篇“书画百题”,由109个书画问答构成,全面覆盖了中国传统书画学习中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与必要见识。全书配有近200幅历代妙笔佳作,辅以茆帆先生书画作品与教学视频,引领读者深入探索山水之美,悠然领悟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