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逸(1926-2024)
2024年1月24日,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戴逸,1926年9月出生于江苏常熟,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图书馆馆长、清史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戴逸是中国清史学界领军人物,著有《中国近代史稿》《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简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时代》《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等40多部著作。2002年,《清史》纂修工程正式启动,戴逸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2013年,戴逸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哈里·狄金森(1939-2024)
2024年1月24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丁堡大学终身教授哈里·狄金森(Harry Dickinson)在爱丁堡病逝,享年85岁。狄金森长期从事英国史研究,擅长用政治漫画阐述历史。他曾任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副主席、英国历史学会主席。他在十八世纪英国历史、英国宪政史、英国政治思想史等领域成果斐然,代表作有《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自由与财产:十八世纪不列颠的政治意识形态》《英国的激进主义与法国大革命》等。狄金森1980年开始与中国学界建立联系,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大力协助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西方学者,与不列颠史及英联邦国家史领域几代中国学人交谊深厚,在中英两国历史学界近半个世纪的交往中留下了鲜明的足迹。
王文楚(1933-2024)
2024年1月25日,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文楚病逝,享年91岁。王文楚生于1933年,浙江南浔人,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后任职于复旦大学。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王文楚是《中国历史地图集》主要编审者,从事图集编稿及修订长达三十多年,著有《古代交通地理丛考》《史地丛稿》等。他也是史地古籍整理巨匠,所点校整理之《肇域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皆为精品,享誉学林。
周勋初(1929-2024)
2024年3月11日,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周勋初在南京逝世,享年95岁。周勋初,上海市南汇人,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到南京大学中文系当副博士研究生,师承胡小石等国学大师,后留校任教。历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荣誉资深教授,兼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文选》学会顾问等职务。周勋初先后出版《高适年谱》《韩非子札记》《文史探微》《九歌新考》《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诗仙李白之谜》《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唐人笔记小说考索》《文心雕龙解析》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汇集为《周勋初文集》二十册。此外,周勋初还在古籍整理、域外汉籍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例如《唐语林校证》《唐诗大辞典》《唐人轶事汇编》《宋人轶事汇编》《唐钞文选集注汇存》《册府元龟(校订本)》《全唐五代诗》等。
扬·阿斯曼(1938-2024)
2024年2月19日,德国埃及学家和文化学家扬·阿斯曼(Jan Assmann)去世,享年86岁。扬·阿斯曼,原名约翰·克里斯托夫·阿斯曼(Johann Christoph Assmann),1938年出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朗格尔斯海姆,他先后在海德堡、慕尼黑、巴黎和哥廷根学习古希腊语文学、古典考古学和埃及学,受教于法国著名埃及学家乔治·波泽纳(Georges Posener)和埃伯哈德·奥托(Eberhard Otto)。1971年,阿斯曼在海德堡大学完成了教授资格论文,1976年成为海德堡大学埃及学研究所教席教授和所长,直至2003年荣休。2005年,他受聘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担任文化学研究方向的荣誉教授。他曾撰写《古埃及赞美诗和祈祷文》《底比斯墓里的太阳颂歌》《充当太阳神祭司的国王》和《拉神与阿蒙神:埃及第18至第20王朝时期多神信仰的危机》四部专著,为古代文明对比研究奠定了丰富的文献基础。
白彬菊(1928-2024)
2024年4月4日,耶鲁大学历史系清史学者白彬菊(Beatrice S. Bartlett)去世,享年96岁。白彬菊,1949年毕业于马萨诸塞州史密斯学院,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此后长期在高中从事历史教育工作。1958年起开始教授印度历史与中国历史,1966年起学习中文,1967年入耶鲁大学学习,1970年获硕士学位,1980年获得博士学位。她发表多篇有关清朝档案特别是满文档案价值的论文。1991年,其博士毕业论文Monarchs and Ministers:The Grand Council in Mid-Ch'ing China, 1723-1820(《君主与大臣:清中期的军机处(1723-1820)》)出版。1981年至1983年间,曾任职于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1983年起任教于耶鲁大学。2005年退休,任荣休教授。
严文明(1932-2024)
2024年4月14日,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严文明在北京病逝,享年92岁。严文明,1932年出生于湖南华容,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并留校任教,1986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曾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史前学与原史学联盟常务委员、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等学术职务。严文明是北京大学考古学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设计者和领导者,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科体系的创建者,中国考古学科发展的引领者,中国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家,卓越的考古学教育家,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面旗帜。
黄惠贤(1931-2024)
2024年4月15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教授黄惠贤在武汉逝世,享年93岁。黄惠贤,1931年生于湖南省南县,1950年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武大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等职。黄惠贤深耕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区域社会经济史、历史文献整理诸领域,旁涉敦煌吐鲁番学研究,出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国俸禄制度史》《二十五史人名大词典》《三国政治制度剖析》等著作,主编、参编《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中国大百科全书·魏晋南北朝卷》等,在《历史研究》《史学月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胡岳峰(1990-2024)
2024年4月15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岳峰不幸因意外去世,享年34岁。胡岳峰,1990年生于浙江省建德市。2008年考入浙江大学,202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胡岳峰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以降的社会经济史、清代货币制度史。他治学勤勉、扎实,在细致爬梳官方文献的同时,广泛搜求方志、笔记乃至日记、书信、账册等第一手史料,以一人之力编制庞大的清代货币史数据库。完成硕士学位论文《“银钱平行”与“银铜并行”清前期货币制度的理念与实践(1644-1795)》、博士学位论文《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1644-1911)》。发表论文《清代民间账簿中货币记录的释读——以石仓文书为例》、《灾疫与钱价——货币史视角下的清代灾疫救助》、《清前期国家货币管理体系的内在矛盾及其影响(1644-179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23年第1期全文转载)、《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1644-1911)》等。
王德毅(1934-2024)
2024年4月29日,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德毅去世,享年90岁。王德毅,江苏省丰县人。师从历史学家、辽宋金元史学奠基人之一姚从吾,后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德毅是卓有成绩的当代学者,著有《李焘父子年谱》《王国维年谱》《洪迈年谱》《姚从吾先生年谱》《宋代灾荒救济政策》《宋史研究集》(初、二集)。编有《清人别名字号索引》《明人别名字号索引》《中国历代名人年谱总目》、《宋会要辑稿人名索引》《元人传记资料索引》(合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合编)等书及宋史研究论文一百余篇。
杨立文(1932-2024)
2024年5月2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杨立文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杨立文,1932年11月出生,籍贯湖南省益阳县,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58年毕业后留系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年8月退休。杨立文为世界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史学人才,他还是国内口述史学研究的重要推动者,他在历史学系开设的“口述史学研究”让口述史学正式走进高校,成为我国高校系统首次介绍口述史学的重要课程。杨立文教授在世界史,尤其是美国黑人史、口述史学、加拿大史方面造诣深厚。著有《史学探径集》,主编《猛虎连》《大功团》《创造平等:中国西北女童教育口述史》等口述史学著作,担任《世界历史地图集》副主编并参与其中近代部分的编绘工作,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主办刊物《加拿大掠影》(《加拿大研究》)主编,相关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贡献。
束景南(1945-2024)
2024年5月22日,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束景南在杭州去世,享年79岁。束景南,江苏丹阳人。1968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赴苏州大学中文系任教。1992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华文化研究所所长。1995年调至浙江大学,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宋学研究中心教授。束景南研究领域广阔,他从事文史哲多学科的研究。在研究生期间,便发表了《论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也论孟子的哲学思想》《扬雄太玄创作年代考》《杨泉天文思想与哲学思想新探》《司马相如游梁年代与生年新考》等论文。1982年以后,他转入对宋明理学、经学、易学以及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的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周敦颐太极图说新考》《活法:对法的审美超越》《老子、太极图与玻尔》《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体系新探》《别字即方言考》《四书的升格运动与宋代四书学的兴起》等。发表专著《朱子大传:多维文化视野中的朱熹》《朱熹佚文辑考》《中华太极图与太极文化》《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朱熹年谱长编》(上下卷)、《朱熹佚诗佚文全考》等。
王恺(1934-2024)
2024年6月8日,考古学者、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王恺在徐州病逝,享年90岁。王恺,1934年5月出生,沛县人,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1963年毕业,同年分配到河南省洛阳市从事考古工作,1973年工作调动至徐州,先后担任徐州博物馆考古组副组长、组长等职。1985年,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成立,他历任业务副馆长、馆长。王恺曾担任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汉画研究会、徐州两汉文化研究会等诸多专业学术专家职务,江苏省政府特聘省文史馆馆员。王恺一生致力于文物考古事业,为找到了西汉楚王陵和东汉彭城王陵,为本地区两汉文化的发掘和发展、为中国历史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长达50余年的考古生涯中,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发掘成果尤为显著,被评为“95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刘桂生(1930-2024)
2024年6月29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桂生逝世,享年94岁。刘桂生1930年生于云南昆明。1949年初入岭南大学政治历史学系,师从陈寅恪学习中国史,次年9月转入清华大学历史学系,1952年毕业。1953年结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研究班,同年回清华大学任教。曾任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社会科学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等。1993年,调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实际招收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生的第一位导师,同时主持北京大学最早的中国近现代史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调回清华,同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刘桂生长期致力于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研究。著有《刘桂生学术文化随笔》《史学·史识·文化》,其中《李大钊早期政论试析》《近代学人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误解》等代表性论文,发掘新材料,重释旧材料,引出新结论,突破陈说,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先后主编《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图说近代中国》《时代的错位与理论的选择》《严复思想新论》,主持和参与《李大钊全集》《孙中山全集》的编注工作。
李健超(1933-2024)
2024年7月6日,西北大学原西北历史研究室教授、副主任,西安历史地理学会副会长李健超去世,享年91岁。李健超,1933年10月生,河南洛阳人。1957年西北大学毕业后留校,1979年3月调入西北大学历史研究室,1991年晋升教授,1994年4月退休,曾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西安历史地理学会副会长。李健超长期从事中国古都、丝绸之路、陕西历史地理、科技史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主要著作有《增订唐两京城坊考》《汉唐两京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论集》《陕西地理》《南水北调川滇线考察日记(1959-1960)》等,参编《陕西农业地理》《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陕西省经济地理》《陕西古代科学技术》《西安历史地图集》等。
蒋赞初(1927-2024)
2024年7月15日,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授蒋赞初在南京去世,享年97岁。蒋赞初,江苏宜兴人,1927年5月出生,主要从事考古学与历史研究。曾任江苏省暨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南京历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组成员、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组成员。他亲自主持发掘或实地考察了上千座六朝遗址和墓葬,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南京史的文章,解决了许多南京史遗留问题。代表性论著有《南京城的历史变迁》《南京地名考略》《十代故都》《南京东晋帝陵考》《我国东南地区原始文化的分布》《长江中下游六朝墓葬的分期和断代》《长江中下游历史考古论文集》等。
马自毅(1952-2024)
2024年7月15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马自毅在上海去世,享年72岁。马自毅,1952年出生,师从陈旭麓。马自毅选注有《康有为诗文选》《新译格言联璧》《新译幼学琼林》《新译广贤文千字文》《新译人间词话》等,发表有论文《辛亥前十年的学堂、学生与学潮》《前所未有的民变高峰——辛亥前十年民变状况分析》《新旧杂糅的清末民变》《民间舆论如何看待秋瑾案——兼与李细珠先生商榷》等。
耿云志(1938-2024)
2024年8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耿云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耿云志1938年出生于辽宁,196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哲学系,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1998年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他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与文化史的研究,特别以对胡适的研究闻名学界。耿云志著述丰富,除了发表论文及各类文章数百篇外,还著有《胡适研究论稿》《胡适年谱》《胡适新论》《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蓼草续集》等。
孙云沛(1925-2024)
2024年8月24日,经济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云沛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孙云沛,1925年5月生于天津。1944年9月-1947年12月在私立辅仁大学学习经济学。1949年10月开始在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俄文,先后在财经教研室和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攻读研究生后留任。1971年调入清华大学工作。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恢复重建,他回到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任教,历任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国民经济史教研室副主任、经济系党总支书记、学校党委委员等职。孙云沛是外国经济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他开创了德国近现代经济史和美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的新领域,将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主要代表论文和著作有《法西斯统治下德国经济的畸形发展》、《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德国的产业革命及其特点》、《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发展》等。
牛致功(1928-2024)
2024年9月6日,陕西师范大学唐文明研究院教授牛致功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96岁。牛致功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会长、中国唐史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围绕唐史,发表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论文,出版了《李渊建唐史略》《唐高祖传》《安禄山史思明评传》《唐代的史学与〈通鉴〉》《唐代史学与墓志研究》《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等著作。牛致功在《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一文确立了西安是“十三朝古都”的论断,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从而成为现今西安宣传的通用说法,还积极参与了《中国改革通史·隋唐卷》《陕西通史·隋唐卷》等著作的撰写。
李文杰(1935-2024)
2024年9月7日,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研究馆员李文杰在北京病逝,享年89岁。李文杰出生于1935年,浙江缙云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1987年7月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新石器时代田野考古工作,后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李文杰研究中国古代制陶技术史,从1980年至2016年已发表考古发掘报告和论文61篇,其中代表作为《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这是中国第一部“土生土长”、研究古代制陶工艺的专著。李文杰还曾著有《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该书以时代先后分章,以工艺流程分节,系统地总结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清代制陶技术的主要成就。
梁志明(1935-2024)
2024年9月11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梁志明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梁志明,1935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4年-195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63年-1966年在越南河内大学史学系进修。留系任教后,曾担任亚非拉史教研室主任、历史学系党委副书记,2000年2月退休。梁志明长期从事亚非拉现当代史、东南亚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史学人才。尤其在教材编写方面投入了极大心血,合作编著的《简明世界史》《当代世界史(1945-1987)》《东亚的历史巨变与重新崛起》均为优秀教材,获得广泛好评。著有《东南亚历史文化与现代化》《源远流长,多元复合-东南亚历史发展纵横》《东南亚古代史》等多部学术论著,弥补了东南亚史研究的诸多空白;主编合著《中外文化交流史》《殖民主义史·东南亚卷》《东南亚近现代史》《当代越南经济革新与发展》等三十余部著作,另有越南文译著多部,学术论文近百篇。
于友西(1933-2024)
2024年9月14日,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于友西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于友西,1933年生,山西省定襄县人。1957年至1961年在原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于友西参与创建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曾任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副理事长,中国老教授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于友西在全国最早招收历史教学法硕士研究生。1988年赴美国杜克大学做访问学者。于友西曾参与编订国家《中学历史教学法大纲》,主编的《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被评为“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他主编的《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历史教育学研究最早的著作。
王亚蓉(1942-2024)
2024年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纺织考古学家王亚蓉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王亚蓉,1942年生于北京。1961年至1963年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1978年起先后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工作,累任至高级工程师。王亚蓉曾长期担任沈从文先生助手,协助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整理、绘图及出版工作。王亚蓉毕生从事古代纺织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教学工作,曾先后参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湖南沅陵元墓、陕西法门寺唐塔地宫等遗址出土丝织品的现场提取、保护;主持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古墓、北京老山汉墓、江西靖安东周墓、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等遗址出土纺织品的发掘与保护工作;参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河北满城汉墓、北京大葆台汉墓、辽宁叶茂台辽墓等遗址出土纺织品的保护、研究工作,主持完成江西赣州慈云寺塔出土北宋文物的修复工作,为完善我国纺织服饰历史的关键实物证据链条做出了卓越贡献。王亚蓉自1985年起开展纺织实验考古学研究,先后完成了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织物、衣衾,马王堆汉墓出土绣片,江西靖安东周墓出土织物,明孝靖皇后百子衣、万历皇帝十二章缂丝衮服的复织和复制工作。主持编写《中国刺绣》《洞藏锦绣六百年——河北隆化鸽子洞洞藏元代文物》《慈云祥光——赣州慈云寺塔发现北宋遗物》《章服之实——从沈从文先生晚年说起》等著作。
黄慰文(1937-2024)
2024年9月25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病逝,享年87岁。黄慰文,1937年生,祖籍广东台山,1958年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师从梁钊韬先生。1960年作为进修生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习、工作。1974年,他正式调入该研究所,曾任古人类与旧石器研究室主任,负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学术研究工作,曾主持过蓝田人遗址发掘。上世纪60年代,黄慰文曾赴陕西蓝田,参与了“蓝田中国猿人”的调查发掘,包括挖出猿人牙齿化石;1974年至1979年间,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又称“北京人遗址”)主持工作,与贾兰坡合著有《周口店发掘记》一书。
蒋福亚(1938-2024)
2024年9月30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蒋福亚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蒋福亚,生于1938年6月2日,江苏武进人。1962年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师从王仲荦先生。同年开始在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蒋福亚是魏晋南北朝史领域著名学者,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等领域,有精深的研究和突出的贡献,著有《前秦史》《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魏晋南北朝经济史探》《走马楼吴简经济文书研究》《管豹集:魏晋南北朝史散论》等论著。
王尔敏(1927-2024)
2024年10月4日,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王尔敏教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逝世,享年97岁。王尔敏,1927年12月出生,河南周口人,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毕业。历任台湾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台湾地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专长领域包括中国近代思想史、军事史、外交史、文化史以及方志学等。著有《清季兵工业的兴起》《淮军志》《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和《明清社会文化生态》等。
珍妮特·尼尔森(1942-2024)
2024年10月14日,英国历史学家珍妮特·尼尔森(Jinty Nelson)去世,享年82岁。珍妮特·尼尔森,1942年3月28日出生于兰开夏郡的布莱克浦,她于1964年在坎布里亚郡的凯西克学校获得学士学位,1967年在剑桥的纽纳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70年任教于伦敦国王学院,1993年晋升为教授,次年晋升为晚期古代和中世纪研究中心主任。珍妮特·尼尔森于1979年当选为皇家历史学会会员,并于2001年被任命为该学会的第一位女主席。她曾担任教会历史学会主席、英国科学院副主席。珍妮特·尼尔森的研究重点是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发表了大量关于王权、政府、政治理念、宗教和仪式的文章,并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多地研究女性和性别,出版了200多本书和论文以及书评,主要著作包括《法兰克世界,750-900》《早期中世纪的法院、精英与性别权力》以及《国王与皇帝:查理大帝的新生活》等。
朱岩石(1962-2024)
2024年10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朱岩石在北京病逝,享年62岁。朱岩石,1962年出生于北京市西城区,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同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工作。1995-2000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国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朱岩石长期从事中国汉唐时期都城考古学研究工作,常年主持和负责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所属邺城考古队的工作,还主持和策划了邺城博物馆、邺城考古博物馆、磁县北朝考古博物馆、邺城遗址保护规划、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设计方案编制和落实工作。此外,他还曾主持过浙江杭州南宋临安城皇城遗址,河北赞皇县西高北朝李氏家族墓地等发掘项目。朱岩石自2009年至今主持考古研究所澳门考古工作,为澳门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起担任考古研究所中亚考古队领队,负责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联合考古队有关丝绸之路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策划组织在撒马尔罕召开的“中乌丝绸之路考古与历史学术论坛”。朱岩石一生著述颇丰,主持和参与诸多重要科研项目,重要代表性成果有《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澳门圣保禄学院遗址考古发掘报告(2010-2012)》《云冈石窟》《中国出土壁画全集》《邺城文物菁华》《邺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等。
史为乐(1937-2024)
2024年10月18日,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史为乐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史为乐,1937年生,江苏丰县人,1962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随后师从谭其骧先生研究历史地理学。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工作,1991年晋升为研究员。史为乐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与地名学研究,先后担任中国地名学研究会理事、地名考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历史地理》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干事等。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1979)》《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2002)》《中国历史地理及地名文集》《浮世绘:古代都市与都市生活》《郭沫若纪游诗选注》等。主编有《中国地名考证文集》《中国地名语源词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并参与编撰《中国七大古都》《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等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与图集。
奥塔维奥·班蒂(1924-2024)
2024年10月22日,中世纪历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铭文学专家、拉丁语教授奥塔维奥·班蒂(Ottavio Banti)离世,享年100岁。奥塔维奥·班蒂,1924年9月29日出生。他在1965年至1993年期间在比萨大学文学和哲学系担任教授,教授拉丁文学课程,还在考古学专业学院开设了有关中世纪古物和铭文学的课程,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术人才。作为意大利最杰出的中世纪历史学家之一,班蒂特别关注制度史的研究,探讨市政府的起源、贵族政府及贵族政权的发展。他的研究为理解中世纪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持。在拉丁文学方面,他不仅编辑了多部编年史和中世纪文献,还对这些文献的解读和分析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铭文学领域,班蒂被认为是最权威的学者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为铭文的解读和历史的重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
金普森(1932-2024)
2024年11月9日,原杭州大学历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金普森在杭州逝世,享年92岁。金普森,1932年生于浙江义乌。1956年考入浙江师范学院(后改为杭州大学)历史学专业学习,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原杭州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浙江省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特邀委员。金普森著有《重阳文存》《近代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浙东革命根据地》《清代外债史论》等,主编《浙江通史》(12卷)、《浙江企业史研究》,总纂《中国现代史稿》(上下册)、《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上下册)等重要著作,在近代中国经济史、浙江地方史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砺波护(1937-2024)
2024年11月13日,日本东洋史学者、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砺波护逝世,享年87岁。砺波护,1937年9月6日生,1960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东洋史学专业,历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助手、神户大学文学部副教授、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兼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教授;2001年退休后,担任大谷大学文学部教授兼大学博物馆馆长。砺波护师从知名东洋史学者宫崎市定,研究中国的政治、社会、宗教史。著有《隋唐佛教文物史论考》《唐代政治社会史研究》《世界的历史隋唐帝国和古代朝鲜》《冯道——乱世的宰相》《唐朝的行政机构与官僚》《隋唐的佛教与国家》等;编著《中国贵族制社会的研究》《中国中世的文物》《京大东洋学的百年》等。
金冲及(1930-2024)
2024年11月14日,党史和中国近代史专家金冲及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金冲及,1930年生于上海,1947年考入复旦大学,先后任复旦大学团委书记、教务部副主任、教学科学部副主任,文物出版社总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史学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金冲及先后主编或共同主编《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刘少奇传》《朱德传》《陈云传》等;代表作有《辛亥革命史稿》(与胡绳武教授合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等。
郑毅(1962-2024)
2024年11月17日,北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教授郑毅在吉林去世,享年62岁。郑毅,1962年12月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他一生致力于日本近现代外交史、日本侵华史、东亚社会战争记忆与“历史认识”问题、东北地方文献整理等领域的研究。任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长白丛书》主编,著有《破解困局的智慧: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政策观研究》《通向帝国之路:原理·天皇·战争》等。
王俊义(1937-2024)
2024年11月21日,清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原所长王俊义教授在香港病逝,享年87岁。王俊义,1937年生于河南省封丘县,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并留校在哲学系任教。1978年清史研究所成立后,先后担任研究生班主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1989-1991年任所长。1986年晋升副教授,1991年晋升教授,同年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先后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王俊义直接参与清史研究所的创建工作,大力推进清史研究所的对外学术交流,为清史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长期从事清代学术思想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清代学术与文化》(合著)、《清代学术文化史论》(合著)、《清代学术探研录》《俊义文存》等,主编或参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等。
科林·伦福儒(1937-2024)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23日至24日晚间,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Colin Renfrew)教授逝世,享年87岁。科林·伦福儒是公认的世界考古学泰斗,剑桥大学迪士尼名誉教授暨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前所长,英美两国科学院院士。他首先提出“社会考古学”概念,后来又倡导建立“认知考古学”,他的著作《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一直是考古学专业人士和学生的必读教材,对于了解考古学的理念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伦福儒撰写和主编了很多著作,包括《文明之前》(Before Civilization)、《考古与语言》(Archaeology and Language)、《把它弄明白》(Figuring it Out)及《史前史》(Prehistory),他还是《衡量的考古学》(Archaeology of Measurement)和《智人的头脑》(Sapient Mind)的主编之一,并与保罗·巴恩合著了《考古学:关键概念》(Archaeology: The Key Concepts)和《剑桥世界史前史》(The Cambridge World Prehistory)。
萨巴图奇(1944-2024)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2日,意大利历史学家、罗马大学教授乔瓦尼·萨巴图奇(Giovanni Sabbatucci)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去世,享年80岁。乔瓦尼·萨巴图奇,1944年出生于佩鲁贾省的塞拉诺,1968年毕业于罗马大学历史系,师从历史学家伦佐·德·费利斯(Renzo De Felice)。论文方向为《近代史上民族统一主义(Irredentismo,或翻译为“领土收复主义”)与民族主义(nazionalismo)的关系》。1971年到1974年,萨巴图奇任教于萨莱诺大学和罗马大学。1974年至1997年,他任教于马切拉塔大学,其中自1980年起担任正教授。1997年,他继承了其导师伦佐·德·费利斯的教席,担任罗马大学文学与哲学学院当代史正教授。萨巴图奇是最近20年来,意大利当代和共和时期最受认可的历史学家之一,出版有100部著作和各类出版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他参与编写了多本高中和大学历史教科书,是意大利数代人的集体记忆。
游彪(1965-2024)
2024年12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游彪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游彪,1965年出生,四川省简阳县人。1982至1986年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1986年考入河北大学,师从漆侠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任,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王曾瑜先生。1999年,赴早稻田大学撰写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是近藤一成先生。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9月,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游彪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他在辽宋西夏金史等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建树卓著,出版《中国民俗史(宋辽金元卷)》《宋代荫补制度研究》《宋代寺院经济史稿》《宋代特殊群体研究》等专著,在《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史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永田英正(1933-2024)
2024年12月16日,日本东洋史学者、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永田英正逝世,享年91岁。永田英正,1933年生于日本鸟取县仓吉市,1957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东洋名学专业。1962年,京都大学大学院博士后期课程修满后,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助教、讲师、副教授。1974年后历任富山大学教授、滋贺大学教授。1990年任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1997年从京都大学退休,仍为该大学荣誉教授。转任京都女子大学教授,2002年从京都女子大学退休。永田英正主要从事中国秦汉史、简牍学研究,代表作有《項羽》(人物往来社1966)、《居延漢簡の研究》(同朋舎出版1989)、《漢の武帝》(清水書院・人と思想2012、新装版2015)、《漢代史研究》(汲古書院2018)。
朱瑞熙(1938-2024)
2024年12月20日,历史学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朱瑞熙在上海病逝,享年86岁。朱瑞熙,上海嘉定人。著名宋史研究专家,在宋代政治史、文化史等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庐山白鹿洞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等学术职务。著有《宋代社会研究》、《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疁城集》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