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中国汽车出口在2023年首次超过日本,问鼎全球第一。站在全球榜首的新起点,中国汽车制造商在2024年普遍加速国际化进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出口呈现两位数同比增长,其中乘用车累计出口超过450万辆,同比增幅为21.5%。
具体到中国汽车出口的能源形式,当前传统燃料汽车仍然是出口主力,在整体汽车出口中占比接近79%。新能源汽车方面,插混汽车出口增速远超纯电动汽车,前11月纯电汽车出口同比下降10.8%,插混车型则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
多位行业分析师向界面新闻指出,放眼全球市场,不同地区的补能设施基础差异较大,纯电车型在海外的接受程度滞后于国内。
在部分海外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下,一些曾经坚持纯电的造车新势力感知到市场风向,产品层面已经在布局混合动力。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相较于中国,海外市场的补能体系尚未成熟。为了开拓全球化市场,提升海外用户用车体验,小鹏汽车在今年官宣进入增程赛道。而推崇换电的蔚来汽车,也将在海外市场推出旗下新品牌的混动车型。
贸易型出口能够带来一定销量增长,但由于缺乏较为系统、长远的经营模式,加上海外政府的关税及保护性政策,容易出现瓶颈期。
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君毅告诉界面新闻,按照这一出海模式,海外销量的“天花板”在六至七百万辆左右,其他销量需要由全球性布局生产销售解决。
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单纯依靠产品出口,受到自身传统汽车工业较强、秉持保护主义国家制裁的可能性大大提升。美国和加拿大已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欧洲正试图采取措施扼制中国电动汽车进口。
单纯的贸易出口难以为当地提供工作岗位,不利于在民众间建立口碑,也就更难培育扎根市场的能力。部分已在国内市场立足、有实力在海外扩张的汽车公司不再局限于整车出海,考虑加码海外建厂。
以奇瑞和比亚迪为代表的企业新动态频传。年初,比亚迪与匈牙利政府签署乘用车工厂土地预购协议,数月后印尼工业园区开发商确认比亚迪将在印尼建设新的电动汽车工厂。奇瑞汽车下半年表示正在研究英国生产相关事宜,11月其西班牙合资工厂首款车型已经下线。
其他公司深耕海外市场的动作包括,上汽将建立一个覆盖全西班牙的近100个综合服务点的网络,并在巴塞罗那设立了一个物流枢纽。上汽将在不到40个月的时间里,创造超过500个就业岗位,以及与其业务相关的超过1000个间接就业岗位。
而从选址来看,中国汽车公司普遍锚定各区域的关键国家,辐射东盟的泰国、辐射欧洲的比利时以及辐射南美的巴西成为投资热土。
本地化生产外,技术出海加快也在2024年成为汽车出海的重要趋势。
一些造车新势力在2023年与国际汽车巨头携手,标志着中国“反向输出”的开端。这些合作在今年进一步落地细化,小鹏与大众集团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协议,首个搭载双方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的车型预计将在后年量产;Stellantis集团和零跑的合资公司零跑国际成立,未来三年里零跑国际每年至少推出一款全新车型。
少数在本土相对弱势的品牌,有意在这一年将出海作为解决方案。哪吒在今年先后经历工厂停产、CEO离开等动荡,在国内市场已经不再积极公布单月销量。但这家公司计划到2026年,全球市场实现100万辆销量,正在印尼、泰国、巴西等多个市场寻找机会。
出海业务能否替代发展乏力的国内市场,有待时间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2024年国内竞争白热化之际,无论强势还是弱势的中国汽车公司,都希望在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分一杯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