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
临近年关,有多位消费者向界面新闻记者反映,最近频繁接到贷款中介的推销电话。
“年底利率很低,可以随借随还,不需要抵押,放款速度也很快。”深圳市民黄先生最近接到一个自称是某股份制银行个贷部人士的电话。
但事实上,其并不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而是外部的营销人员,俗称“贷款中介”。近年来,不少贷款中介常通过假冒银行名义,打着正规机构、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免费等虚假宣传的旗号,其背后往往暗藏着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甚至洗钱诈骗等套路陷阱。
12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发文表示,近期,在社交平台上出现打着“债务重组”“债务优化”旗号的不法贷款中介信息,诱导消费者“借新还旧”或者申请高息过桥垫资,这种所谓的“重组”和“优化”不仅隐藏着高额收费陷阱和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而且可能被诱骗实施诈骗等犯罪行为而触犯法律。
“中介机构告知我,贷款额度已审批通过,接下来只需提款就能到账。然而,由于银行风控措施较为严格,而我自身资质又不够好,账户不具备接收款项的条件,所以需要找第三方来‘过个账’。”黄先生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但事实上,这种所谓的“过账”操作风险极高,有可能涉及编造贷款用途、违规挪用贷款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有股份制银行个贷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说,不法贷款中介的违法经常针对那些不符银行准入标准的客户,通过蓄意包装或伪造资料助力其蒙混过关,取得银行贷款资格。这类客户本身资质欠佳,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堪忧,自准入阶段便埋下风险隐患。
“不仅如此,此类中介还可能引发平台化融资风险,他们会诱导原本符合条件却暂无融资需求的客户申请并套取融资,再将资金转借予不满足申请条件的客户充作过桥资金。”上述股份制人士说。
针对这种情况,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不少银行最近发布谨防不法贷款中介的风险提示,涵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农商行。
12月17日,广发银行昆明分行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提醒消费者,警惕不法贷款中介欺诈风险,认清违规转贷背后隐藏的风险,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12月5日,建设银行台州分行发布声明称,该行及下辖支行从未与任何贷款中介机构或个人开展企业或个人经营类、消费类贷款业务合作,台州建行线上、线下企业或个人经营类、消费类贷款均由经办网点自行营销办理。
除此之外,阳泉农商银行、锡林浩特农合行、大同农商银行、工行云南省分行、中国银行西藏分行等多家银行也纷纷提示风险。
监管也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多地监管部门开展了打击不法贷款中介的专项行动。12月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北监管局发布《消费者风险提示:防范不法贷款中介》提到,不法贷款中介只是为了诱骗消费者贷款进行虚假宣传,甚至有可能是电信诈骗不法人员,或将产生骗取高额手续费、提供名不副实的中介服务、诱导成为洗钱“工具人”等风险。
一些整治行动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比如,广东监管局联合广东省公安厅于今年4月开展打击不法贷款中介集中收网行动,搭建警银证据调取绿色通道,组织相关银行机构集成快速办理集中收网行动证据调取工作,配合省内19个地市公安机关开展集中收网,侦破涉非法贷款中介案件14起,打掉贷款诈骗团伙12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07名,涉及全国8省26市。
某国有银行地方分行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分析称,不法中介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常与借款人勾结篡改资料,以此 “骗取” 银行贷款。这不仅使银行遭受损失,还会向借款人索取高额返佣,加重借款人的经济压力,因此必须对其予以严厉打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