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上海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在上海图书馆开幕。走进展厅,琳琅满目的工艺美术作品中,既包括雕塑、雕刻、漆画、陶瓷、珐琅等传统手工艺作品,也包括诸多青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的探索之作,竹编与大漆器跨界,金工首饰与钛等新材料融合,工艺美术数字孪生……
工艺美术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如何让工艺美术与新科技、信息技术、新材料融合,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参与、传承、发扬工艺美术,成了摆在从业者面前的新课题。
宋磊
展览主办方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培养了众多知名海派工艺美术大师。面对时代变化,工艺美术院校如何创新?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宋磊。
科技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
澎湃新闻:这次由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主办的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是一个怎样的平台?
宋磊:这次双年展是展示我们师生优秀作品的平台,也邀请了很多知名校友以及著名行业专家参与,既是作品展示平台,也是学术交流、切磋的重要舞台。学校今后还会定期举办此类展览,向社会大众推荐师生佳作。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请介绍一下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历史和在工艺美术领域的行业地位。
宋磊: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我院前身是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再往前可追溯到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是上海海派工艺美术发源地。众多知名海派工艺美术大师毕业于我校。工艺美术学校于 1960 年成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培养了大批相关领域大师,当时是国内门类最全的工艺美术学校。2003 年升格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成为大专层次高等职业院校,后发展为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在艺术设计、工艺美术领域处于全国专业领先地位。
澎湃新闻:你认为当前工艺美术教育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宋磊:工艺美术传承了我们的优秀文化积淀,有深厚底蕴,但面对新时代,文化生活需求快速变化以及科技发展,也面临挑战。一是要与新科技、信息技术、新材料科技融合;二是在社会文化供给丰富、年轻一代需求多元化背景下,需思考如何让工艺美术和传统文化吸引年轻人参与、传承和发扬。
澎湃新闻:学校在适应新时代工艺美术需求方面有哪些举措,是否会借助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
宋磊:学校一直紧跟新科技发展。一方面,在学生日常学习中,我们于公共课和专业课增加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让学生接触并在作品设计、创意阶段运用该技术,提升作品丰富度和探索空间。
另一方面,我们运用元宇宙、数字技术对非遗大师工艺进行数字化传承保护,建立中国工艺美术数字积累中心,梳理整理大师作品及制作过程,还成立国家级长三角工艺美术虚拟仿真实训创新基地,用虚拟现实技术传承工艺。
此次展览中,部分老师和学生作品在创意、设计阶段就使用了人工智能软件。
脚踏实地,通过长学制发掘传承人
澎湃新闻:培养学生是学校重要的责任。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如何通过教学体系方法创新,提高学生培养水平?
宋磊:主要有两种措施。一是长学制培养,我校实行中专、高职、大师班连贯培养,最长学制可达到“3+2+2”共7年,通过长学制发掘优秀传承人,让他们进入大师工作室以师徒学习方式传承技艺。
二是注重与行业协会密切联系,与学术前沿同频共振、与产业融合,比如成立建筑遗产修复产教融合共同体、珠宝首饰相关产业学院等,推进校企合作,让学生学以致用。
澎湃新闻:本次双年展如何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和教师成长?
宋磊:双年展是师生与行业、业界对话交流的平台。展示作品后会举办研讨、学术交流活动,能促进师生学习以及与业界进一步对接,助力师生在专业、事业上开拓发展。
澎湃新闻:作为一所特色学校,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如何助力上海的国际化发展?
宋磊: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一直将推广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使命担当,重视国际交流工作,是“职教出海”主力军、上海对外宣传窗口之一,入选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最佳海外传播案例”和2022—2023年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工作创新案例“百例”。一方面“走出去”,举办“一带一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巡展,赴土耳其、埃及、斯洛伐克等国展示作品,向国际院校输送非遗课程和工艺;另一方面“引进来”,举办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已办十二届),邀请各国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参与交流非遗保护传承,我们也会招收国际留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手工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