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好像随便拐个弯,你身边的角落就是千百年前的文物,但它们仍被使用着,而不是存在于玻璃窗背后。”
12月16日,第一次来到泉州的法国博主米莲娜(Mylene MATHIEU)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如是讲述自己正式探访这座城市后的初印象。
福建泉州,是世界遗产之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早在宋元时期就是“东方第一大港”。
当天,参加 “知行泉州·读懂中国”海外博主世遗泉州行的法国、马来西亚、印尼等海外博主们,走进清源山、草庵、安平桥等地,触摸泉州文脉,探寻“何以泉州”的基因。
在迪拜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Alobaidi Ameen Muneer)看来,泉州的独特性在于:一面是繁盛的现代城区,另一面则是承载着城市底蕴的古城,两者在长期摸索中,找到了融合之道,呈现出包容多元的“半城烟火半城仙”城市印象。
泉州古城,是活化保护利用的代表。 视觉中国 图
在这背后,泉州是福建省除省会福州外唯一的万亿GDP城市,同时也是中国目前唯一整体申遗成功的城市,22处遗产点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早已嵌入这片土地,跨越千年,依旧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传承“接力赛”。
在发展与文化保护间找到平衡点的泉州,便有了如今既传统又不失新潮的城市气质。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初次走进泉州时,也能找到文化共鸣。
在泉州,看宋元中国
泉州,因城里遍植刺桐树,古代又被称为“刺桐”。
“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如是描述。
因远离黄河、长江流域,致使泉州大规模开发进程晚于中华文明的传统核心区。但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加之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这座拥有延绵曲折海岸线的城市,在历史上也迎来了属于她自己的时代。
两宋时期,泉州刺桐港因大量海商频繁往来,海外贸易日益繁荣而闻名;至元代刺桐港海上贸易达到空前繁荣,成为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东方第一大港”。
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支点,泉州在当时便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13世纪末,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纳漂洋过海来到泉州,称赞其为“光明之城”,并在他的游记《光明之城》中写道:“街上有如此众多的油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得特别灿烂,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它......”
12月17日,海外博主在泉州参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历史的车轮驶过,塑造了泉州的城市基因,也为其烙印下了独特的海洋商贸印记。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22个遗产点由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呈现10—14世纪在中国成功实践的海外贸易体系。
正如北宋翰林学士李邴笔下的“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那时,泉州港帆樯如云,一艘艘满载丝绸、茶叶、瓷器的货船纷纷出港,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物品忙于卸舱。泉州城,万国商船鳞次栉比,万国乡音人声鼎沸。
而无数商船在泉州港日夜穿梭,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深度交融。“在泉州,你可以站在遗产点之上,看到、感悟到‘东方第一大港海’的盛景。”12月17日,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瀚如是说。
换句话说,泉州,是透视宋元时期国家口岸辉煌海洋商业传统与文化全景的舞台。
在泉州,遇见“精神偶像”
位于泉州城北3公里的清源山南麓,一座巨型石雕像以清源山为背屏巍然端坐,俯瞰泉州城市及海口,这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老君岩,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巨型石刻,凿刻于宋代,由一块天然巨石人工雕凿而成,是泉州22个世界遗产点之一。
泉州清源山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老君岩。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20多年前,15岁的米莲娜在法国寻找人生存在理由时,她偶然间接触到了一本法文解析版的《道德经》,这部经典虽篇幅不长,却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解答了她心中的诸多疑惑。“解析终究是别人眼中的理解。”米莲娜12月16日回忆说,当时的她,便定下目标,往后一定要读懂中文版的《道德经》。
这一目标在5年前如愿实现,此时的米莲娜虽在法国,却通过看综艺、了解太极、道家文化等途径,达到了可以阅读中国散文的水平。2023年,米莲娜来在中国正式开启旅居生活,而在此之前,热爱中国文化的她,每年会以5-6次的频率到访中国。
“老君岩很宏伟,却又柔和,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米莲娜看到巨型石刻后对澎湃新闻表示,其自然放松的姿态其实很符合道家“顺应自然”和“大道至简”的核心思想,她也未曾想到,自己能在泉州与“精神偶像”完成邂逅。
其实,在宋元时期,道家在泉州便是主流文化之一,这也促使其能随着海上通商贸易的发展,得以向东亚和世界传播。一千多年前,《老子》已在东亚各国传播,400多年前,《老子》被译成外文在欧洲传播,不仅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观点认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重农抑商的传统农本思想的束缚,在宋元泉州商业理念的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客观上促进了泉州对商业行为和海洋贸易的接纳。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清源山相关负责人介绍,老子巨型石刻能在泉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古泉州的富足,其实也是“东方第一大港”繁荣成就的侧证。
实际上,老君岩是清源山多元文化的代表之一。在这里,伊斯兰教圣墓、九日山祈风石刻也同是世界遗产点。
12月16日,孟加拉国博主方俊在泉州清源山参观。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其中,祈风石刻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密切关联的运行周期等历史信息,反映了当时海神信仰对贸易活动的重要性。
而伊斯兰教圣墓则是来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墓葬,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
“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共通之处”,孟加拉国博主方俊(Rahman Fayjur)对澎湃新闻表示,清源山能容纳多种宗教,让他看到了泉州多元文化共存的缩影。
在泉州,游览“没有玻璃窗的博物馆”
桥梁作为港口码头与内陆贸易运输媒介,也是“东方第一大港”繁荣成就的历史见证,现存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就坐落在泉州,它便是安平桥。
安平桥,因桥长约五华里,又俗称“五里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连接晋江市和南安市,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也是泉州22个遗产点之一。
事实上,在安平桥修建之前,泉州当地已经成功修建了历史上的第一座跨海大桥——洛阳桥。虽然都是跨海大桥,但洛阳桥总长只有360丈,合约1200米(现存834米),而安平桥比洛阳桥整整长了一倍有余。
由于工程量大,水文条件复杂,加之早期未能有效解决泥沙淤积区域石块易于沉降的问题,安平桥的建设进程一度受阻,直至修建者创新性地提出了“睡木沉基”,攻克桥基建设难关,工程才得以继续。
具体到操作上,其实就是在泥滩上将椿木平列分层交叉,然后垒压上大石条,随石条的加高,重量不断增大,木头便渐渐沉陷至港底的承重层,从而奠定桥墩的基础。这一技术在当时堪称首创,而安平桥的整体建设更是历经了长达14年的艰辛努力。
泉州安平桥是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 视觉中国 图
当代诗人郭沫若生前来安平桥参观,留下诗一首:“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如今,安平桥四周建成了绿地公园,成为大家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地,而桥本身也告别了其作为“运输通道”的原始功能,转变为人们散步漫步,甚至举办时装周的坐标,为古老桥梁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当看到市民坐在安平桥周边喝咖啡、晒太阳、骑车运动时,米莲娜激动地表示,原来在泉州,大家与千年世界遗产文物之间,竟可以保持如此近的距离,“它仍被使用着,而非被藏于玻璃窗背后。”
让遗产“活”起来,或许是对文化最大的保护。如今,泉州22个遗产点,早已走进市民生活。古城是世遗泉州的核心地区,22处遗产点中,中心城区鲤城区集中了8处,包括清净寺、开元寺、天后宫、德济门等。
2023年,泉州城南庙会多次在天后宫、德济门广场举办,再现宋元庙会社戏景象,让市民与游客在生活中“触摸”历史,不断“解锁”泉州古城新玩法。
另据人民网报道,2023年7月5日,在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泉州古建音乐季在泉州府文庙拉开序幕。古建音乐季以古建筑遗产空间为舞台,以音乐为媒介,多维度展示世界遗产与艺术的千年对话。古建音乐季发起人姚瑛表示,在泉州这座古城,国际化的音乐、艺术与本地文化结合,更能呈现泉州的海纳百川特质。
不难看出,在泉州,遗产点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和信仰民俗,早已嵌入这片土地,历经千年依旧影响着当地人,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赛”。
12月17日,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在泉州安平桥畔。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在14世纪,摩洛哥著名旅行家、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到访泉州,并撰写游记,他以泉州为窗口,将中国的文明之光展现于了世界。
当时,泉州正处于对外通商贸易的全盛时期。“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有上百条大船,至于小船可谓多得不可胜数......”伊本·白图泰在《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中如是描述道。
“中阿交流交往源远流长,我没想到早在几百年前,在泉州就有了交集。”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是伊拉克人,在他看来,伊本·白图泰在百年前将他心中的泉州、中国展示给了阿拉伯国家。而作为长期生活在中国的“00后”老外,他认为他也有责任传播如今的泉州、现在的中国。
“我的眼就是镜头,我会继续将我看到的世界,传递给更多的观众。”方浩明坚定地说道。
海报设计:周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