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前,虞山琴派创始人严澂,在虞山下七溪流水创立的虞山琴派,让“江南福地”常熟名扬天下。400年后,一座声音创新之谷拔地而起,产业涌动,奏响常熟高质量发展的强音,“声”生不息。
12月5日至7日,由中共常熟市委宣传部主办、澎湃新闻承办单位的“访江南福地,看古韵新风”全国主流媒体常熟行成功举办,来自上海、宁波、湖南、武汉、重庆、西安等地的主流媒体走进常熟,探寻常熟古韵新风。
一把虞山古琴,名扬天下
常熟市,简称虞,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区,北与南通隔江相望,东邻太仓市,南接苏州市相城区和昆山市,西连无锡市锡山区,西北与张家港市、江阴市接壤,地处江南水乡,素有“江南福地”之美誉,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县域经济“四强选手”。
走进常熟,虞山琴派依旧余音绕梁,回荡于常熟古城的历史巷弄间,既连接古今,又沟通中外。
陈尉华讲述虞山琴派历史。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拍摄
11月6日,在虞山琴派非遗传承人陈尉华的工作室里,虞山琴派传统名曲《梅花三弄》再度响起,韵味悠长。陈尉华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古琴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之一,有近3000年的历史,主要依靠琴论、琴注、琴谱等形式传承,而古琴的传承离不开常熟。
明末清初,常熟人严澂创立了虞山琴派,主持编写了《松弦馆琴谱》,被琴界奉为正宗,广为印行,虞山琴派由此名扬天下。《松弦馆琴谱》也是《四库全书》中收入的唯一一部明代琴谱,另外,我国第一部从初级到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使用的《古琴教材》也是常熟人吴景略所写。
民国后,一批海内外古琴名家在苏州成立了“今虞琴社”,追随虞山琴派,吴景略曾任社长。他潜心琴艺,被称为“虞山吴派”,一生打谱40余首,并成功完成了对古琴的改革,先后授教古琴于常熟、上海两地,后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任教授、北京古琴研究会任会长,培育了一批琴坛名家。
而陈尉华的师傅就师从吴景略,虞山琴派历经世代琴人的传承与创新,如同潺潺不息的七溪流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琴艺爱好者与研究者。
一座中国声谷,产业激荡
坐落于常熟经开区的“苏州·中国声谷”,聚焦既古老又前沿的学科声学,集聚了产创项目近100个。
苏州市声学检验检测有限公司实验室
苏州市声学检验检测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称,苏州市声学检验检测有限公司是“苏州中国声谷”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由声学材料检测平台、音频分析评测平台、电声学检测平台三个平台组成,拥有全消声实验室、半消声实验室、混响实验室等12个实验室,可以承接家电、汽车等企业以及研发机构等声音参数测试,拥有CMA和CNAS检测资质,出具的报告可以在全球58个国家公认。
江苏佰家丽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声学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多个标志性工程中都得以应用。该公司专注于环保聚酯纤维(PET)高性能吸声材料领域,拥有知识产权4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41项,美国授权专利5项,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产品目前已应用到北京奥运会场馆、上海世博会、Steelcase、Armstrong、HermaMiller、特斯拉等对声环境和装饰性有较高要求的场所。
常熟对声学产业发展颇有雄心。“苏州·中国声谷”于2020年启动建设,位于常熟经开区核心区域,已纳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经过四年发展,声学产业创新集群已具规模,形成了海洋声学、车载声学、减震降噪声学“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汇聚规上企业268家,2023年完成规上产值458.8亿元,“常熟市声通信产业集群”也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苏州·中国声谷战略规划研究》中,一幅声学产业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宏图跃然纸上。
其中写明,“苏州·中国声谷”立足国内,对标国际,拟用15年左右,建成布局科学、合作共赢、开放共享、辐射引领的国际一流声学产业创新中心,在苏州创新型城市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显著增强。
目标到2035年,“苏州·中国声谷”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0亿元,声学产业总产值达2590亿元,布局国家级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5个,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个,领军企业数量超过15家,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超过40件。
古意与新意中,是“江南福地”常熟的精彩“双面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