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票分销商按说应该与航空公司达成了分成协定,如果再挖空心思在消费者身上赚差价,实际就构成了一种“重复收费”,该做法也是被明令禁止的。中国民航局曾发布通知,明确要求“销售代理企业不得向旅客额外加收客票价格以外的任何服务费”。
而且,这种赚差价的手段还可能涉嫌违法。如不少消费者反映,在第三方平台购买的机票,不仅价格高于航司的售价,且往往最终拿到的机票与自己购买的机票票号不一致,甚至舱位都发生了变化。这实际就是第三方平台偷偷“退高买低”所留下的痕迹,即平台凭借信息上的优势,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把消费者高价买的机票退换成低价票。若是如此,便涉嫌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滥用。甚至,使消费者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支付了更高的票价,还可能构成欺诈。
可见,偷偷摸摸赚差价,不是简单的“吃相难看”,有必要重新审视其业务的合法性。大量第三方订票平台的出现,的确给了消费者更多元的选择,但部分平台置既有规定于不顾,在未经消费者授权的情况下,滥用消费者个人信息“退高买低”,不仅让消费者多花了冤枉钱,而且也与日益严格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相冲突。
要改变现状,不能只靠消费者“单打独斗”式维权,应该有结构性的优化措施。首先,航司应该负起责来。中国民航局发布的通知中明确,“航空运输企业要强化(机票)营销管理,规范销售行为”。对于一些平台“退高买低”的操作,航司有责任加大监控力度,并通过技术性手段压缩可操作空间。如可为“退高买低”增设身份验证环节,防止平台私自操作。同时,可将航司售价信息同步到第三方平台,尽力消除信息不对称。
其次,针对机票“退高买低”已成为一种消费者普遍反映的潜规则,监管部门理应加强重点整治,并完善相关监管与处罚机制,真正从制度上遏制第三方平台对消费者上下其手。
此外,行业协会和相关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也有必要加大对此类消费陷阱的曝光和提醒力度,让阳光驱散机票价格的迷雾,让更多消费者引起警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