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社论 每逢岁末,不少人都会盘盘账:这一年到底赚了多少钱。
大部分中国人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劳动报酬,因此,这一年赚钱多少,基本取决于这一年工资收入的高低。2024 年,全国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速呈逐季度放缓态势,从一季度的 6.8% 下降至三季度的 5.7%。浙江、河北、海南等地统计局在有关信息发布中也提及,居民增收存在压力。
的确,当前中国经济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市场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即使还在赚钱的企业,盈利水平也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增收并不容易。不过,考虑到中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以及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偏低的问题长期存在,讨论居民增收问题,视野就应该更开阔一些。
最近两年,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讨论很多,一些专家指出,促消费还要靠收入水平的提高。这应当是一个共识。
劳动报酬的提高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水涨船高的发展问题。只有不断增长的经济才能支撑起不断增长的劳动报酬。这意味着,当务之急还是稳住市场主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不断 " 做大蛋糕 "。
我们注意到,从 9 月底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增量政策。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部分先行宏观数据出现改善迹象,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经济有望企稳。这是劳动报酬提升的基础大盘。
与此同时,应该看到,提高劳动报酬也是一个分配问题。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需要政策工具的合理使用。9 月 15 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中提出,要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
具体而言,在市场化的前提下,提高劳动报酬需要在微观层面搭建一系列机制。比如工资上涨需要多方协商机制,如何搭建合理的工资协商机制应该成为着力的方向之一。很多企业包括一些专家,很容易将提高劳动报酬简单地归结为企业成本的增加,甚至担心因此损害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事实上,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使劳动者增强消费能力,改善生活水平,这是一个正向循环。长期来看,更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这也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
与此同时,应该看到,提高劳动报酬不可能一蹴而就。操之过急也可能适得其反。特别是政府部门为保护劳动者权益而确定的最低工资、企业工资指导线,也都需要充分考虑其调整幅度、频次与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水平的匹配,否则也很可能出现企业为了降低工资成本而减少用工的情况。各地区各部门对此审慎权衡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这并不是说政府无可作为。现实地看,提高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和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就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政策虽然不会直接提高劳动报酬,但会改变约束条件,从而缩小不同人群间的收入差距。多位经济学家已经就此提出了建议:诸如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提高农村居民医保补贴力度、直接给低收入者发钱等。我们注意到,此前出台的增量政策对此已经有所涉及,但很显然,各级政府部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还可以更大,惠及的人群还能够更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