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来自全国87所高校的526名大学生(含本科生、研究生)从城市返回乡村,聚焦乡村振兴等话题开展“田野调查”,带回一份份带着“泥土气息”的调研报告。
4月12日,“爱在乡土·情系三农”2025寒假大学生返乡公益调研活动交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办。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指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学刊》编辑部等联合承办。
此次大学生返乡调研的范围涉及我国29个省份319个县市区,收集村民问卷、村干部问卷3256份,提交调研报告421份。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罗小龙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同学们通过调研,深入乡村基层,加深了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解,还对乡村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而且已经有同学开始在乡村振兴中担任志愿者或在乡村地区创业,“这些都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全程聆听了此次交流研讨,在一份份调研报告中,看到了大学生们对“乡土中国”的多元视角和为乡村振兴提供的创新思路。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本科生王久懿在家乡——江苏仪征市A镇B村进行实践和调研。该村地处当地北部丘陵地带,是传统的农业村,旅游资源匮乏。“通过调研,我们听到了‘来自土地的叹息’。村里的老人说,养大的孩子像鸽子,飞出去就不回巢。留守儿童说,想爸爸妈妈,但更想家乡有带滑梯的学校。”王久懿在研讨会上介绍。
王久懿在调研中发现,该村存在劳动力流失严重、村中普遍是老人和小孩等问题,乡村的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为此,王久懿组建团队在B村试点“宠物服务”创业项目,并提出“‘它经济’兴村”的设想,于今年初形成了“宠物服务破解农村空心化的代际密码”调研报告。
王久懿在调研报告中介绍,过去几年发布的《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更愿意为宠物消费,二、三线城市的宠物消费人群也相对较高。中国养宠人群主要是年轻人。为此,2023年2月,他与同学经过商议,租用B村的民房,注册成立宠物服务公司,主营宠物寄养,“带动村里的老人为宠物提供照养服务”,业务半径为长三角地区。
王久懿告诉澎湃新闻,他们的创业项目刚刚起步,效果尚未完全显现,但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像他一样返乡创业,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华埠镇的金星村,是河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汪琦此次返乡调研的村庄。谈及调研该村的缘由,汪琦解释,金星村生态资源与红色文化并存,典型性强。该村位于钱塘江源头区域,生态基础优良,同时又是“初心照耀·共富工坊”的发源地,具有典型的“绿水青山+红色引领”特征。其次,村庄经历了从生态整治、制度改革,到产业提升和共富联盟建设的完整发展过程,转型路径清晰,有利于观察一个乡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多阶段演进轨迹。第三,现实问题与潜力并存,调研价值高。尽管村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如产业链短、人才外流等现实问题,具备挖掘问题、提出建议的空间。
汪琦调研发现,近五年来,村集体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有约40人回流村庄,回流后大部分从事农业、加入合作社或加入村里乡村振兴项目。其中,村民蔡林(化名)大学毕业后曾在大城市工作多年,看中了村里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前几年回到家乡,利用家里闲置的房屋和土地,先后开办了三家民宿,通过提供本地特色餐饮、文化体验活动以及乡村旅游服务,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
围绕村里存在的问题,汪琦还提出了推动经济多元化、增强村集体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种-产-销-旅”一体化链条,实现农业与旅游的协同进化和可持续增长等建议。她说,准备将调研报告转化为论文并寻求期刊发表。
寒假期间,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的郭书弟回到老家——甘肃省景泰县进行调研。该县隶属白银市,位于河西走廊东端,地形地貌复杂,西南高东北低,其中山峦丘陵区约占全县面积的3/4,是旱作农业的主要集中区;平原区是主要的农业种植区。她说,在该县东部、西部各选择三个乡村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到地理的异质性和经济的梯度性。
根据她的调研,景泰县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太阳能资源丰富,从2018年起,该县采取集中联建的方式,分两批建设光伏帮扶电站,显著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对比研究,她发现,在资源禀赋允许的条件下,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种养殖是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的重要路径,而多元化产业链延伸则是确保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久久为功的耐心,也需要不断创新的智慧。”汪琦在调研报告结尾说道,通过本次调研,她认识到乡村发展不能止步于“看得见的变化”,更应关注背后的内生动力与可持续机制。一番话道出了大学生们此次返乡调研的心得与体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