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野生狗獾,曾让耗资5.46亿元的名校建设工程停工两年。
在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一场关于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博弈,以“千万级獾宅”的建成和自然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入画上句点——2025年9月,上海奉贤区世外学校(以下简称“奉贤世外”)将迎来首批新生。

2025年9月,上海奉贤区世外学校将迎来首批新生。本文图均为 奉贤世外 供图
引迁工程:13只狗獾入住“豪宅”
2018年,奉贤区引进上海世外教育集团筹建国际化学校时,未曾想到规划用地竟栖息着上海最后的野生狗獾种群。这群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是上海本土体型最大的陆生野生动物,其基因库承载着数百年适应江南生态的独特密码。

狗獾 资料图

狗獾吃玉米 资料图
数据显示,上海郊区狗獾数量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多个栖息地锐减至庄行镇唯一种群,数量不足20只。“它们处于食物链顶端,若消失将导致生态链断裂。”追踪研究狗獾20余年的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徐宏发说。为此,在推土机已经进场的情况下,徐宏发以一封紧急信函促成了项目的叫停。随后,市环保部门在两天内召开协调会,最终确定了“自然引迁”方案,在这群狗獾原栖息地南侧67418平方米的区域重建生态家园。
这场中国首例狗獾引迁工程充满挑战。项目组模拟自然洞穴设计双层巢穴,种植玉米、红薯等作物打造“自助餐厅”,河道堤岸采用斜坡防止落水,甚至为“挑食”的狗獾种植不同成熟期的桃、梨、柿子。经过10个月诱导,2021年11月,13只狗獾终于入住配备数字化监测系统的“豪宅”,而奉贤世外的建设也在停工两年后得以重启。

狗獾进入人工洞穴 资料图
狗獾栖息地:成为孩子们的跨学科学习场域
“教育不应发生在水泥森林里,生态本身就是最生动的课堂。”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总裁徐俭说。这所投资超5亿元的校园,将三分之一面积留给生态绿地,穿校而过的天然水系与75亩土地共同构成“水岸书院”。

奉贤世外“水岸书院”式的生态教育空间
校园里,生态监测站实时分析水质数据,成为学生理解自然系统的“户外课堂”;自然观察实验室里,学生可通过追踪狗獾活动轨迹,绘制生物多样性地图;戏剧工坊用皮影戏演绎本土传说,狗獾的故事更是被写入了校本教材。“我们不是简单移植世外品牌,而是构建人与自然共生的教育生态。”校长戈向红指着课程图谱解释道,国家基础课程中的科学课延伸出“栖息地食物链计算”,语文课植入了《诗经》植物考据,美术课则在河岸写生时融入生态美学讨论。
而新建成的狗獾栖息地则成为了奉贤世外的跨学科学习场域,以及学生践行全球胜任力的生态实验室。课程设计师从狗獾保护的实践中提炼出六大超学科主题,与该校的国际文凭课程深度契合。例如,在“生物多样性”单元,小学生可通过测算玉米地供养量来理解生态阈值,中学生则可基于长期追踪数据建立种群繁衍模型,探究系统动态中的“变化”与“关系”;“可持续社区”项目联动科学、数学与设计思维,学生设计的分层堆肥系统将餐厨垃圾转化为生态农场养分,其成果直接转化为《校园可持续管理指南》;红外相机记录的夜间影像成为生物课最鲜活的案例,管理员每月提交的“獾族菜谱”被纳入数学统计单元……
不仅如此,该校的校园文化也为狗獾保护和自然生态教育服务。学校的吉祥物“欢欢”(谐音獾獾),其形象就是一只憨态可掬的拟人化的狗獾,意在让孩子们欢欢喜喜地学习、运动、创造、生活。
“保护狗獾不是终点,而是培养未来生态守护者的起点。”徐俭表示,奉贤世外将“生态素养”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并将这种理念延伸至家校共育。

奉贤世外“水岸书院”式的生态教育空间
2025年秋季,当首届新生踏入校园时,教室外的智能屏将实时显示一墙之隔的狗獾动态。这些曾在推土机前改写城市发展逻辑的小生灵,如今已成为活教材,见证着一所名校如何将生态危机转化为教育契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