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次是曾经发生过心脑血管意外,做过心脏手术的患者,或者常年需要服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
再次,一些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肺部疾病或者肿瘤等的患者,需要在这些疾病控制稳定的状态下,经相关专科医生评估后再进行拔牙等手术。
同时,由于拔牙属于有创操作,对于一些高龄或身体虚弱的患者,手术后他们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进行心电监护可以提高拔牙的安全性。
还有一类患者,我们俗称“白大褂综合征”,就是一见医生就紧张到冒汗、心跳加速、血压飙升,必要时也可在心电监护下拔除患牙。
另外,一些特殊人群,如智力低下、老年震颤、痴呆等患者,或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等,可能无法进行良好的交流和配合,也可以进行心电监护。
以上所述并非百分百可以进行心电监护拔牙。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我们会建议患者暂缓拔牙,比如:半年内发生过脑梗、心梗,或做过心脏手术的;经常心绞痛发作的;心功能评级不佳、严重心力衰竭,平时躺着都喘不上气的;心脑血管状态不稳定的,等等。临床上,医生一般还是会建议这些患者先缓解牙痛之苦,采取保守疗法,待全身状况稳定后再行拔牙治疗。对于那些血压一测就“爆表”,超过180/110mmHg,或者心跳特别快,静息情况下每分钟都超过110次的,抑或是严重贫血,血液指标在正常值范围外的患者,也都建议先采取对症治疗后,再择期拔牙。
二、拔牙前要做哪些准备
首先,医生会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口腔科医生会像侦探一样,询问患者过去的各项病史,例如:有没有慢性疾病,做过哪些手术,吃不吃“活血药”(抗栓药物)等。
接着,患者需要进行牙齿的X线片、心电图、血常规和凝血相关指标等检查。以此为基础,口腔科医生会邀请心内科医生对高风险患者进行会诊,共同评估后为患者量身定做专属的拔牙方案。
当然,术前患者也有需要配合的事,那便是听医生的话,按时吃药、停药。一般情况下,建议抗生素提前三天开始服用;抗血小板药,包括常见的阿司匹林、波立维、泰嘉、替格瑞洛、吲哚布芬等,提前三天停服;新型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艾多沙班等,拔牙当天停服;对机械瓣膜置换等瓣膜病心脏手术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的患者,停服时还需注射小分子肝素作为替代治疗。
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医生也会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方案。拔牙前重要的还是要放松心情、好好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当天吃好,切忌空腹就诊。
三、拔牙当天会发生什么
拔牙当天,医生会安排患者进入单独的诊室,问诊查对后,护士会在患者身上贴上小电极片并连上心电监护仪,就像平时做心电图一样。
拔牙前、麻醉后和拔牙后护士会分别为患者检测一次血压,并详细记录在案。为避免心跳加速,麻醉使用的麻药也有讲究,其中没有常用的肾上腺素成分。注射时,医生的动作会尽量缓慢轻柔,以减轻不适感。全程微创操作,利于术后愈合。
遇到身体不适等突发情况也不用担心,口腔科医生会立即停止操作,心内科医生会及时为您提供帮助。
四、拔牙后需要注意什么
和普通门诊不同,心电监护拔牙后,患者千万别着急离开。很多患者因为长期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出血时间延长或者出血量大,没有专业指导很难止住。术后半小时到一小时是“黄金观察期”,医生一般建议患者门诊留观,咬棉止血。其间如有任何不适,可以及时与医生沟通,确保安全后再离开。
患者回家后,如果需要继续服用抗生素,应避免拔牙创伤造成的感染。如当天无明显出血,可在次日开始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一些小建议:在初次就诊时,千万不要因为害怕或者忌惮而选择隐瞒病史,哪怕是很多年前做过的手术也要告诉医生,否则会影响医生的判断和处理;来门诊最好有家属陪同,这在心理上是一种安慰,而且在突发情况下也能帮忙决策。
总而言之,心电监护拔牙就像给手术台装上“智能警报器”,让医生和患者都能安心。心电监护拔牙不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医疗人文关怀的体现。它打破了传统拔牙的禁忌,让高风险患者重获口腔健康的同时,避免了担忧生命安全的“后顾之忧”。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医疗协作的深化,心电监护将不再局限于拔牙,而是扩展到更多有创操作中,成为保障患者安全的常态。未来在AI医疗技术的辅助下,智能算法不仅能预警心血管发生风险,更能通过机器学习预判个体化应激反应,让安全保障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心电监护有望更加智能化、普及化和安全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