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卫星图像显示,过去一年,美军重启位于西太平洋天宁岛的二战机场的翻修工作有明显进展。

一年以来天宁岛北机场的变化,基地轮廓已经显现,跑道也基本被清理干净。
据美国媒体报道,这些卫星照片来自图像遥感公司“行星实验室”(Planet Labs),这些拍摄自2023年12月3日至2025年1月29日期间的照片,显示了天宁岛北机场广阔范围内原本杂草丛生的跑道、滑行道和停机坪等设施的逐步清理情况。
美军重启二战时期的旧基地
从地图上来看,天宁岛地处北马里亚纳群岛,北面就是塞班岛,南部相隔不足200公里就是关岛,而此处距离日本只有2000公里。二战时期,日本最早在天宁北部建立基地。美国在塞班岛战役之后夺得了该基地,耗时45天大规模扩建了四条飞机跑道,使其同时容纳500架B-29轰炸机和40000名作战及后勤人员,一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基地。二战后期美国的B-29轰炸机空袭日本,包括两次投掷原子弹的行动都是从这里起飞进行的。不过随着二战结束,美国在两年之后便放弃了此处,之后的五十年时间只有杂草和树木在这里野蛮生长。
在天宁岛北面的关岛随后成为了美国亚太地区的一个战略中心,这里还有阿普拉海军基地和安德森空军基地。阿普拉海军基地也是目前美国本土之外唯一能维修核潜艇的港口。所以这两处海空军事基地使得美国在亚太可以长期保持战略轰炸机(B-52/B-1B/B-2)和核潜艇力量的存在。
目前关岛常态部署6 ~12架B-52H或B-1B战略轰炸机、F-22中队(第199战斗机中队)和F/A-18舰载机。2024年新增了F-35A一个中队。同时还部署有KC-135加油机、MQ-4C“海神”无人机(监控西太方向)和E-3预警机。4艘可搭载154枚“战斧”巡航导弹的“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常驻阿普拉海军基地。目前岛上还部署有“萨德”(THAAD)、“爱国者-3”反导系统和“铁穹”反火箭系统。2025年还将部署配备SM-3 Block IIA拦截弹的陆基“宙斯盾”系统。
美国这次重新启用天宁岛空军基地,极有可能是为了目前处于第二岛链的美空军、海军和陆军,能够在短时间内部署到第一岛链及台海一线。而同时又可以和关岛上的现有军事力量形成互补和备份关系。
美国2024年《国防授权法案》中为重启天宁岛机场提供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资金。这笔资金中的2600万美元用于机场开发,2000万美元用于储油设备,3200万美元用于停机坪修建,4600万美元用于货运停机坪和滑行跑道的扩建,470万美元用于后续维护和使用设施。
天宁岛其实有两个机场,此次重启的北机场是二战后废弃的军用机场。而南部一直在使用的天宁岛国际机场,美方也在扩建中。从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民用机场的南部和北部,将建设大型的停机坪,机库、燃油设施以及相关的滑行道。这样的扩建将使得天宁岛国际机场在战时也能够让更多的战机起降。

天宁岛国际机场跑道北侧也正进行改建,战时也可以作为军用机场。
天宁岛整修项目是整个西太平洋地区修复二战时期机场工作的一部分。而整个重启项目包括了扩建关岛军事基地,重启二战时期在帕劳的军事设施(如贝里琉岛简易机场、雷达站等),并在所罗门群岛附近部署海岸警卫队巡逻船。
天宁岛在“敏捷作战”概念中的定位
天宁岛北机场经过近一年的整修,目前已经有了四条超过2500米长的跑道,再加上岛南部的民用机场也可以变成军用机场,这就使得美国在天宁岛能够容纳超过400架作战飞机。在战时美国空中作战力量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支援台海和第一岛链上的作战。这也契合美军最近几年提出的“敏捷作战”(Agile Combat Employment,ACE)新型作战概念。
“敏捷作战”的提出主要是源自美军引以为豪的传统作战模式的失效和其自认为“潜在竞争对手”的技术倒逼。冷战时期的美军依赖大型基地(如关岛、冲绳等)集中部署和使用其军事力量,但随着现在所谓的“潜在竞争对手”远程打击精确能力的提升,这些移不走的固定目标易遭首波摧毁。卫星侦察、AI目标识别和远程火力使战场透明度提升,使得大型海外军事基地固定部署的高技术作战装备一经发现即被摧毁。因此,美军提出了“敏捷作战”这一概念。
而要实现“敏捷作战”这一作战想定,美军则需要具备“分布式杀伤”、“动态机动”、“快速重构”、“多域协同” 与“网络化作战”等作战能力。此次天宁岛北部军用机场的重启,则是为将目前在关岛较为集中布置的海空兵力分散布置,降低被集中打击的风险;也是为了实现美国空军计划在亚太部署超过20个“协作作战点”(Cooperative Security Locations)的战略目标。这样就可以使得前沿部署的空中力量发起打击后,立即转场至备用基地,实现“打了就跑”(Shoot-and-Scoot)的模式运作。
同时也利用C-17等运输机快速空运燃料弹药,实现“移动后勤”。并通过“热坑加油”(Hot Pit Refueling,战机不熄火快速补给)将反应时间进一步缩短。并整合空中(无人机群)、海上(濒海战斗舰)、太空(卫星星座)和网络(AI指挥系统)资源,构建具有韧性的杀伤链。
实际效果有待观察
从目前美军在太平洋上一系列的部署动作来看,针对性非常明确,天宁岛上的军事基地重新启用是可以快速实现美军战机前出至台海及第一岛链周边。同时“敏捷作战”理念的实现,更是将之前集中在关岛的空中力量广泛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空间,迫使所谓“潜在对手”同时应对来自不同作战维度和方向奔袭而来的打击力量。

分析认为美国重启天宁岛机场的目的是强化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将对周边大国的战略利益构成潜在挑战。这一举措可能加剧中美、美俄之间的战略竞争,改变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格局,值得高度关注。
不过从美军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规模运用包括陆基防空、坚强有力的地面保障以及无处不在的弹性指挥与控制都是“敏捷作战”(Agile Combat Employment,ACE)新型作战概念运用成败的关键。
而目前美军现役部队中,出于军种文化和规避风险的考虑,各个军种之间开展联合训练明显不足,并且也没有类似的场地或者训练中心来训练和评估“敏捷作战”的样式和现役军兵种之间的协同。并且美军与台海和第一岛链的“潜在对手”对抗是全方位、多系统的。以分散部署在一些新启用的机场或经过翻新后的军事基地,目前仅能支持小规模、临时性的作战行动。此外,对于美军的这些动作,相关国家也不会熟视无睹,也会对本国武器装备发展、作战方式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削弱美军重启旧基地带来的优势,因此,美军重启太平洋上的一些旧基地能实现多少战略目的还有待观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