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因其聘任的一名号称拥有“2站博士后经历、4个博士学位、6个硕士学位以及22个社会组织兼职身份”的“95后”研究员,受到舆论高度关注。引发热议当天,该机构即宣布暂停与这名研究员的聘任关系,核查其学历学位。
澎湃新闻注意到,时隔数月,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已参与联办改版后的《巴彦淖尔晚报》。

其征文要求包括:单篇文章篇幅须符合半版基数(2000字)的1-2倍标准(即2000字或4000字),为保障阅读连贯性,每版仅编排1-2篇完整文章;投稿文章需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严禁一稿多投,违者取消发表资格;来稿需通过中国知网进行论文查重,查重率不得高于15%,请随稿附上中国知网论文查重报告等。

有网友在上述征文启事留言区询问是否收取报纸版面费,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官方答复称,“本报目前为自筹经费运营,编辑部可能会根据文章内容及质量,向部分作者适当收取一定的文章处理费,以维持报纸的正常出版。”
《巴彦淖尔晚报》创刊于1993年,由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主管、主办,《巴彦淖尔晚报》编辑部编辑出版。
此前,《巴彦淖尔晚报》编辑部曾于2024年12月31日在头版发表《敬告读者》称,从2025年1月1日起,《巴彦淖尔晚报》由周五刊变更为周一刊。出版期数变更后,该报全力深耕文化、健康、教育等内容,持续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专业的垂类新闻。
据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官网介绍,该机构是具有法人资格的自治区级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行政主管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和执法监督局,业务主管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官方注册信息显示,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业务范围包括开展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交流咨询活动、文化艺术产品研发、成果展示与转化、承接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相关服务,住所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81号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史楼139室。
与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共同联办《巴彦淖尔晚报》的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内蒙古岩画研究所)是巴彦淖尔正处级事业单位。
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官网介绍称,该所是致力于挖掘研究传承弘扬河套文化的学术研究机构,承担河套地区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文物等领域的资料收集、整理、编辑和研究,开展河套文化学术论文评选工作;致力于阴山岩画的探索、研究,负责整理建设阴山岩画档案数据库工作;负责开展河套文化学术类项目课题研究及管理等工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