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表示“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引发行业震荡之际,首程控股(0697.HK)于4月1日深夜发布公告,以“三个坚定”高调宣示其系统化布局机器人产业的战略决心。面对市场对具身智能商业化路径的争议,该公司明确指出:“坚定看好中国科技创新潜力,坚定看好机器人行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并坚定陪伴创新型企业家"。
事实上,首程控股和金沙江都是机器人企业松延动力、星海图等的早期投资人。在首程看来,他们要做的是在低谷时持续投入,在繁荣期共同成长,即做穿越周期的长期投资者。
仔细盘点不难发现,近期人形机器人行业新闻不断,进入超新星爆发期。3月14日,松延动力发布了一款能够在室内外多场景实现连续空翻人们的人形机器人,几天后,使用星海图本体的BEHAVIOR Robot Suite(BRS)机器人套件发布,清洁房屋倒垃圾等家务一气呵成;3月19日,宇树机器人G1完成了原地侧空翻,成为全球首次完成侧空翻的人形机器人……
在松延动力、星海图、宇树、银河通用、自变量这些创新企业背后,都闪现着老牌上市公司首程的身影。虽然上市至今已超过30年,但在拥抱“机器人”这件事上,首程却显露出“非一般”的活力,他们带领着众多企业一路快跑——像一个巨大的螺旋桨,牵引生态伙伴快速迭代、相互赋能、螺旋上升。
从投资人到成为连接技术研发与商业落地的价值中枢,首程的底气在于,比起担心企业的商业化前景,他们一开始便关注如何商业赋能——颠覆了传统的点状注资模式,以百亿基金为分纽带,将政策资源、场景数据、产业资本及服务深度整合,构建起“技术研发-投资-商业验证-规模复制”的产业闭环,成为一个“系统性的价值塑造者”。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场景化落地,市场逐步认识到系统性生态构建的战略价值。这种既推动国家战略落地,又实现商业价值跃升的模式,为中国科技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鲜活注脚。
全产业链构建:多层次布局实现系统正循环
先来看看系统论视角下,首程是如何实现资本要素的系统化配置?
在资本层面,就在智能机器人产业爆发的前夜——2023年底,首程控股联合北京国管设立了目标规模100亿元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这只基金,并非简单的财务投资工具,而是被设计为产业资源的"分配中枢"。它是一个关键的系统性工具,用于链接不同企业和资源。同时在基础设施方面,公司发行REITs加速资产证券化,形成了“资产收购/投资建设—资产培育—运营提效—资产证券化—资金回流”的循环。
在技术层,首程控股的基金投资版图覆盖了几个关键领域: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如宇树科技、星海图、银河通用;医疗机器人,如罗森博特、图湃医疗;工业机器人,如粤十机器人、万勋科技;还涉及一些核心零部件企业。这其中,有多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录。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首程主要围绕产业链来寻找未来独角兽,并进行深度赋能。这些被投企业,则恰似不同物种在生态位上进行互补,共同构成技术应用的“生物多样性”。
在场景层,首程控股依托旗下庞大的停车场资源、超过100万㎡的产业园区等超实体场景资源,为机器人企业提供真实世界的应用试验场。如万勋科技的自动充电机器人在停车场进行测试;松延动力的仿生服务机器人也现身首钢园的商业综合体,与观众实现情感交互,引起一波关注热潮。
在服务层,首程通过资源对接、产业协同、社群搭建,对被投企业形成服务支持体系。
总体而言,首程控股的布局分为“基金投资→技术卡位→场景落地→服务闭环”的多层次结构,不同层级相互支撑,如基金为技术层输血,场景层为技术层提供验证,更通过场景数据反哺产品优化、加速技术迭代,服务闭环加速商业化并提升估值,符合系统论中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
这种突破传统投资边界的生态构建模式,不仅为被投企业提供了各层面支持,更通过产业资源的循环共生,实现了资本增值与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
相互增强:技术创新的协同进化
系统论强调系统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与整体涌现,首程控股的机器人产业生态正体现了这一核心原则。其产融服务体系,通过链接系统内外资源,搭建了多维度的协同网络,使得子系统间实现协同创新和共同进化。
今年年初,独角兽企业云鲸智能入驻首钢园,机器人在这里一边接受着人们的检视,一边完成清洁任务,作为协助技术进化的“培养基”,首程开放了园区物业管理系统的实时数据接口,让机器人在真实运营中完成技术迭代。
为推动优质机器人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应用落地,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等,今年2月,首程控股成立了北京首程机器人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整合销售代理、融资租赁、行业咨询、供应链管理等服务,推动优质机器人企业和产品的应用落地。比如,融资租赁可建立智能化设备共享平台,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应用门槛;供应链管理可以整合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降低企业采购成本;行业咨询则为地方政府、园区及机器人企业等各方提供从产业规划到场景落地的全周期解决方案。
为搭建一个以机器人、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知识共享网络,促进跨领域技术融合,首程还成立了一个常态化产业生态社群。 在这里,大家热情地交流,每个人都被“有效链接”,实现大脑的协同进化。
3月25日,这样一场研学活动在北京展开,首程资本旗下的CAN+产业社群平台,带领市场投资人、产业链上下游及场景应用方负责人一起,走进松延动力、星海图、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创新企业分享了机器人研发、量产、商业落地、创投风向等大量干货,受到了创业者们的热情追捧。目前,该平台服务的企业家、创业者已超过1600人次,覆盖700多家优秀企业,其中上市企业近90家,独角兽企业近60家。
有意思的是,在被投企业之间,我们也常常能看到这种协同进化的效用展现:比如被投企业地平线是一家专注智能驾驶芯片和软件的方案供应商,目前在专用边缘计算芯片的研发上与宇树展开了深度合作,应用于宇树机器人的实时环境感知系统。
“为创新创业者持续赋能,共同构建更加成熟的中国创新创业生态”——正是在这样的目标之下,去构建要素互动的生态,使系统内部产生了远超单体企业创新能力的涌现效应。
动态平衡:长期主义与短期效益的统一
作为中国智能基础设施资产服务商,首程的协同进化战略,还有着更深远的目标——用智能技术反哺基础设施资产实现数智化升级,成为“智能化时代”的行业标杆。
机器人本身就是新时代智能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但这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长达10-20年甚至更长的周期,必须是一群坚守信念的人才能完成的大变革。
定力之下,才能呈现出战略智慧,面对机器人产业的技术不确定性与市场周期性,首程控股展现出系统动态性的高阶平衡能力,其核心在于 “以时间换空间、以生态育价值”,突破了传统资本追求短期回报的局限性,实现长期主义与短期效益的平衡与统一。
其平衡策略也有不同层次的展现,从集团层面,通过高现金流业务支撑短期收益,同时以基金管理、REITS等资产循环模式和战略性投资布局长期增长,形成“稳健收益+潜力赛道”的组合。
单从投资业务层面而言,挖掘机器人行业的长线价值的投资者不少,但行业面临“技术路线分散、商业化周期长”的特征,如何在追求较高弹性的长期收益的同时,保障短期的财务稳定?首程的方法论是:构建全周期风控体系,不押注单一技术方向,也不盲目扩大投资范围,用多元投资组合来分散技术路线风险;从标的选择来看,短时间内是否被资本热捧也不是重点,更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选择具备技术壁垒与商业化落地能力的细分领域的“稀缺龙头”,并通过综合评估技术可行性、市场需求匹配度、供应链稳定性等因素,设计交易条款等来控制风险敞口。
以此前首程投资理想汽车为例,或者更能体现出首程在商业模式中的“动态平衡”,几年前首程对理想汽车陆续进行了多轮投资,几年后理想已到千亿规模上市公司,外界估算首程所管基金的投资收益或超过70亿元。公司上市之后,双方又共同出资成立北京首程超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构建覆盖全国的超级充电网络,可以预见的是,网络运营开启后,公司在短期可获取较为丰富的现金流收入。
2024年,首程全程主导和规划设计的理想汽车总部“焕新综合体”已全面投入使用,项目的落地也带来了丰厚的财务收益。
首程体系内,这种既有短期财务收益,又有长期资产管理和产业协同的布局,也正在机器人产业延伸,无疑将进一步增强系统的生态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必是生态与生态的竞争。在万亿级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这片由龙头企业牵引的生态之林,正以系统性创新的力量,描绘着“中国智造”机器人走向世界的未来图景。
启示:系统生态构建“新质生产力”
当四足机器人在春晚舞台精准起舞、电动飞行器开辟城市低空物流新航道时,世界见证的不仅是一家家企业建立科技高地、突破技术封锁的创新实践, 更是其背后的产业生态能力的比拼。
首程控股的实践揭示了一条产业升级的深层规律:在复杂系统中,静态的资源堆砌难以持续,组织者唯有突破自身局限,构建要素互动、能量循环、自适应调节的生态体系,才能实现基业长青。
与国之战略息息相关,与时代的需要同频共振——当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制度、人才、理念的协同演进,需要系统集成和不同产业体系的协同进化,从而共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