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达州某小区居民楼下的丧葬服务店引发争议。有媒体报道称,3月18日下午,部分小区业主将丧葬服务门市的广告牌砸掉,与店方发生冲突。当地派出所介入处理,丧葬服务店老板受伤住院。
有居民表示,该丧葬店处于小区出入口必经之路,对住户的生活造成很大困扰,孩子经过都觉得害怕。还有居民认为,小区地处城市主干道,丧葬服务店会影响城市形象。店主则认为自己是通过正规手续开店,营业执照等一应俱全,理应正常经营。

开在居民楼下的丧葬服务大全门市。视频截图
人们为何对丧葬服务避之不及
近年来,类似纠纷并不少见。去年11月,昆明一小区楼下的丧葬服务店因出售寿衣和骨灰盒等物品,引来居民不满,虽然社区和相关部门都确认该店属于合法经营,仍然无法打消住户质疑。2022年,山东枣庄一家丧葬服务店更是被多名业主在门口倾倒垃圾。
认为丧葬服务店“晦气”,会“破坏风水”,是传统文化里很常见的思维。哪怕是平日爬山野游时路遇坟墓,也有人会反复强调“绕道走”,免得“沾上不好的东西”。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不是就要对小区周边的丧葬服务避之不及?如果所有的沿街商铺都不能经营,那么丧葬服务店该开在何处?
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在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死亡和丧葬服务?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对丧葬服务的抵触,源于对死亡的忌讳,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心理,但“传统”并不等于“合理”。对死亡的过度忌讳,可以说是传统观念的一块短板,暴露的是生命教育或者说死亡教育的缺失。
死亡是每个生命都要抵达的终点,每天都在发生。丧葬服务店是死亡相关服务行业的一个分支,在文明社会的架构里原本就占有一席之地。更不用说,人人家中都有父母、亲人,迟早也会与其打交道。无论是对死亡的忌讳,还是对相关服务行业的忌讳,都体现了反对者内心的偏见与恐惧。
恐惧是人类的本能,尤其是面对未知时,人类更是难免陷入恐惧。原始人和古人因为未知,会将打雷、地震等自然现象赋予神话意义,体现了自己对世界和未知的敬畏之心。科学是一个祛魅的过程,逐渐让许多未知变成已知,也让一些古老的恐惧变成寻常之事。
但传统社会历来对死亡的阐释更强调避讳,也让许多忌讳根深蒂固。在丧葬习俗中,有各种各样的要求,而且在不同地区又有着更为复杂甚至“加码”的呈现。要求越多,禁忌也就越多。春节期间不提“死”字,买房不买带“4”的楼层,甚至买菜都不买4斤,是不少人直至今天仍不可破除的“传统”。
应推进观念上的“移风易俗”
也正因为对死亡话题的忌讳,当孩子在日常提及死亡时,大人往往避而不谈,由此带来的认知缺陷,严重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死亡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生命的价值,追求生命的意义,“不了解死亡,就不会懂得如何生活”。面对死亡时正常表达和释放情感,也可以让死者走得有尊严,生者更快走出阴霾。
说回丧葬服务店,在开放式社区的商业环境里,是不是真的容不下这个行当?
从法规来看,《殡葬管理条例》未明确禁止居民区开设殡葬店。至于地方立法,重庆禁止“非指定场所经营”,贵阳明文规定“居民区不得设殡葬销售点”,但大多数省市都没有相关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丧葬服务从业者的“手续齐全”与居民避讳之间的冲突,就在所难免。
在法无禁止,而且行业本身又是社会刚需的情况下,开店当然是应予保障的权利。即使考虑到部分人对这一行业的忌讳,逼迫店主搬离也绝不是正常的解决办法,至于在门口倾倒垃圾甚至聚众打砸,更是违法行为。社区和相关部门的调解不应该和稀泥。
当然,考虑到移风易俗不是一蹴而就,让人们逐步接受“小区楼下的丧葬服务店”也需要多方发力。一方面,可以重塑丧葬服务行业的生态,改变固有形象,比如推广“隐形化门店”,在橱窗和陈列方面淡化死亡联想。丧葬服务店更不能在店内或门口进行各种旧仪式,如烧纸钱和各种吹吹打打等,以免带来消防隐患和噪音污染,影响正常居民生活。
另一方面,对小区周边直接受影响者,也可以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如河北张北县就有过相关经验,通过社区积分制度鼓励对丧葬服务业的包容,接受丧葬店存在的住户可得到物业费减免、公共设施优先使用权等补偿。
观念上的“移风易俗”很难,但也只有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去推进,才能逐步改变社会对丧葬服务的偏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