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各地区各部门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改善和根本好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持续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
春节假期后,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河北佰特橡胶科技有限公司新厂硫化车间,技术人员正在忙着调试环保设备。“我们刚投资80万元,对硫化车间60余套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大大减少无组织排放。”公司总经理高伟说。河北出台政策,完成环保绩效创A的企业,纳入生态环境监管白名单。当地环保部门邀请专家帮助企业制定对标提升方案,指导企业达到评级要求。“目前,我们正在加紧落实各项措施,让新厂尽快达到环保绩效A级标准,释放出全部产能,达产达效。”高伟说。
——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花果街道蔡家村枧堰沟,水车缓缓转动,将河水运送到生物监测池中。“枧堰沟连着头堰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保水护水是头等大事。”蔡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蔡青说,监测池里养着水生动植物,对水质十分敏感。蔡家村还安装了2台智慧化监测设备,监测湿地水质、空气质量,连接着市、区环境监测平台,确保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
——推动固体废物综合治理。
2月8日,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老屋村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治理项目现场,项目负责人黎亮正在查看截排水沟施工进度,“老屋村固废是多年前铜矿浮选遗留下的废渣,目前废渣已经清挖,正在修建截排水沟对地表水进行引流,保护边坡的稳定性。今年将复填新土,种草植树,修复环境。”老屋村村民董辉华说:“以前这个地方总是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坏土挖走了,消除了我们的担忧。”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美丽中国画卷徐徐铺展。
天更蓝了,中国成为全球改善空气质量速度最快的国家。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连续5年稳定达标。
水更清了,全国水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2024年,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首次超过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
地更绿了,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林草年碳汇量达到12亿吨以上。
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稳定平衡的生态系统是根本基础。
各地区各部门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
去年11月底,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区,随着最后一枝玫瑰花苗栽入沙土,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面锁边“合龙”。
“开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锁边工程,阻沙护路、阻沙护城,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朱立东说。
一片片绿色不断延伸、扩展,祖国北疆绿色长城更加牢固。2024年,“三北”工程全年安排重点项目287个,完成各项建设任务超5700万亩。今年,“三北”工程已储备项目400个,148亿元中央资金已提前下达。
——“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加快建设。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蒙能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光伏板间的草方格内,栽种着梭梭等固沙苗木,待到长成后,根系上可接种肉苁蓉,发展中药材产业。“‘板上产绿电、板间长绿草、板下生绿金’的融合模式,将实现新能源开发、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一举三得。”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韩应联说。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以“三北”工程六期规划为蓝图,全面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向纵深发展。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2月初,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西南林业大学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田斌背着监测设备,细数越冬鸟类数量,“经过多年生态保护,来香格里拉越冬的黑颈鹤等鸟类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目的之一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张利明表示,将切实巩固提升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成果,积极推进新的国家公园创建、设立等相关工作。
目前,我国正在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拯救海南长臂猿、兰科植物等重点濒危物种为目标,推动濒危物种野外种群复壮,全链条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万里河山将越发多姿多彩,绿水青山将永续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本报记者史自强、张枨、张驰参与采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