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作画应用场景,澎湃新闻产品技术中心进行了AI生图模型搭建、技术框架建设、理论研究等,搭建了澎湃自主的AI作画模型。开发了海报模版功能,并将澎湃视觉中心制作的海报模版导入,方便记者编辑取用,辅助制作高质量海报。为了进一步提升海报创作的质量和效果,技术团队还研发了改图、抠图、消除、变清晰等系列工具,满足采编人员的日常工作需求。
2023年10月,澎湃新闻24H直播频道上线。直播频道对视频内容有很大的需求量。澎湃新闻以此为契机,在内部推动数字人应用,并在澎湃新闻采编系统上线AI视频功能。区别于文字或者图片生成视频功能,澎湃新闻采编系统的AI视频功能是将图文稿件通过AI缩写、润色、编排,形成简洁的视频稿件,方便在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为了保证视频质量,澎湃新闻技术团队完成了与版权素材平台的内容打通,支持视频剪辑等技术功能,以及视频模版沉淀等运营工作。2024年12月,澎湃新闻采编系统也上线了以文字或者图片生成视频的灵感生视频功能。
2024年4月以来,澎湃AI海报算法、派生万物传播大模型算法、派生万物AI办公算法、澎湃智媒音乐大模型算法陆续获得国家网信办备案。
AI如何应用到一线新闻实践
在早期探索中,AI作画还会存在质量不稳定、生成作画人脸效果欠佳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技术团队广泛调研外部模型能力,形成解决方案,先后迭代6个版本,从基础模型层面、功能应用层面、提示词封装层面进行优化,实现了自动开启人脸、手部精细处理的功能,彻底解决了AI作画过程中的人像质量问题。
在AI内容辅助新闻稿件创作方面,孙挥介绍,一些记者和编辑在功能上线初期,担心大模型的“偏见”和“幻觉”会影响稿件质量。技术团队组织了多场座谈,深入了解记者编辑日常工作内容、使用习惯、创作流程,结合在访谈过程中听取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业务理解,将采编的撰稿习惯拆解为录音转文字、选题角度建议、稿件大纲生成、稿件内容撰写、全能写作润色、清穹内容审校、稿件确认发布等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保留人工修改的入口,进一步保证了稿件质量,提升了记者编辑对AI工具的信任感。
清穹内容风控智能平台能力的接入进一步推动了AI技术的全面应用。澎湃新闻在探索将AIGC技术投入采编工作之初,基于生成内容安全考量,采取谨慎态度,没有对所有编辑开放使用权限。直到将清穹内容风控智能平台能力全面嵌入AIGC工作流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清穹系统凭借先进的内容分析和审校能力,提供强有力的内容安全保障。澎湃新闻逐步放宽对AIGC技术的使用限制,采编人员将其更广泛地应用于日常工作中。
截至2025年1月,派生万物开放平台已经通过AI完成图片生成15万张,视频制作1.4万条,录音转写5000次。编辑使用AI视频功能,将快讯视频的制作时间压缩到3分钟,充分支撑了微信视频号“澎湃首页君”的运营工作。
随着派生万物开放平台产品和技术积累,采编日常使用的不断深入,澎湃新闻已经实现AIGC产品的自主化、产品化、后台化、全员化,拥有了行业领先的AI应用能力。
推动AI应用在媒体场景落地要经历三个阶段
AI不仅是技术变革,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会带来组织架构、管理流程、体制机制的重大调整。在推进媒体融合进程中,只有创造性地将技术潜能转化为现实力量,才能为各个环节赋能。面对瞬息万变的技术革新,不断创新成为必然选择。从澎湃新闻的实践经验看,媒体场景实现AI应用的真正落地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平台化。通过构建平台,提供多样化的AI工具集,让用户能够在平台上找到和试用感兴趣的工具,从而对AI有更直观的感知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平台响应用户需求,提升服务质量。目前,澎湃新闻已经基本完成了平台化搭建,并持续迭代平台功能。通过将AI技术集成到澎湃的采编后台,使记者和编辑在工作中无感体验AI技术。
第二个阶段是个性化。AI不应仅限于简单的生成工具,而应成为采编的工作助手。为了提高使用效果,AI必须深入理解记者编辑的风格、偏好和业务领域。目前,通用AI工具的问题是与用户的实际应用场景存在较大差距,生成的内容难以直接应用于专业场景。澎湃新闻通过构建知识库和媒资库,使AI工具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用户,成为用户得力的工作助手。
第三个阶段是价值化。经过平台化和个性化阶段,用户对AI的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AI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用户的背景和需求。AI能够高效地协助用户梳理工作、产出内容,充分发挥其高效率的优势,降低人力和资源成本,创造实际的应用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