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I生成“小姐姐”后在短视频平台引流,再用同一套话术“剧本”,对全国各地近千名男性实施“流水化”诈骗。
2月24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获悉,近日,上海警方破获一起以“恋爱交友”为名的电信网络诈骗案,捣毁一个10人诈骗团伙,涉案资金200余万元。

犯罪团伙生成的照片。 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闵行警方 供图

犯罪团伙生成的照片
2024年8月,市民刘先生至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刑侦支队报案,称其在2个月前通过一则短视频结交了网友“焦女士”,接触后感觉十分投缘。不久,“焦女士”称在外出游玩时为他请了一串手串,刘先生深受感动,两人迅速发展为恋人关系。
随后,“焦女士”又称刚盘下一家服装店,希望刘先生能为她预订花篮支持开业,刘先生未多想就转账给了对方推荐的“花店老板”。接下来的一个月内,“焦女士”故伎重施,以家属生病、进货需要资金等理由,陆续向刘先生索要了近20万元。

犯罪团伙生成的个人信息
其间,为博得信任,“焦女士”还向刘先生展示了“身份证”“家属病历”和“进货单”。然而,数月以来刘先生却连“焦女士”的面都没见过,察觉被骗后,刘先生遂向警方报案。
与此同时,民警发现在同年10月、12月,闵行区另有2名被害人被同样的话术“剧本”蒙骗。
接报后,警方根据聊天记录、转账记录、资金流向等抽丝剥茧,逐步明确了一个以杨某为首的交友诈骗团伙。随着调查深入,民警发现该团伙组织严密且有明确分工,如在短视频平台上架视频的引流人员,与潜在被害人聊天的业务员,以及伪造相关聊天内容的“修图”人员,采取“流水化”诈骗作业。

抓捕现场
2025年1月,在当地警方支持下,上海闵行警方在广东、福建、山东等地开展集中收网行动。警方在嫌疑人租住的房屋内查获用于发布引流短视频和聊天的手机60余部、手机卡250余张,并发现嫌疑人使用的一套话术“剧本”和各地近千名潜在被害人的通讯录。
经查,2024年嫌疑人杨某组织同乡吴某、林某、仲某等人组成诈骗团伙。通过林某在平台发布交友短视频引流,诱导被害人添加微信,待其“上钩”后,转由聊天业务员每天使用“恋爱话术”与被害人聊天,通过建立人设、嘘寒问暖、赠送手串等方式确立“恋爱关系”。后续则与被害人谈婚论嫁、畅想未来,利用“购买礼物”“开业花篮”等理由进一步筛选潜在被害人。最后,嫌疑人会谎称家属住院需要高额手术费,并由嫌疑人仲某提供虚假身份证、病历。被害人往往会在层层套路中越陷越深,直至人财两空。
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刑侦支队民警季一豪介绍称,短视频平台或已成为诈骗团伙引流的“重灾区”,民警在侦办该案中发现,嫌疑人利用AI生成的视频或网络素材拼贴进行“广撒网式”行骗。
对此,警方已约谈相关短视频平台方,督促严把“审核关”,加大对虚假生成、拼贴引流内容的识别下架,进一步强化平台监管责任,净化网络环境。同时,警方提醒公众提高警惕,切勿轻信网络交友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目前,犯罪嫌疑人杨某等4人因涉嫌诈骗罪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其余6名犯罪嫌疑人已被闵行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