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基金会(EFC)清洁电力项目主管周锋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还提到,在新能源发电发展初期,成本较高,国家为了促进新能源发展,制定了以煤电标杆电价为参考的固定上网电价兜底政策。但在新能源成本降低、已经成规模的新形势下,新能源发电在价格上已经具有优势,原来固定上网的价格机制就不适应当前的形势了,就需要去推市场化的价格机制。
市场化电价机制引导新能源合理布局
136号文的核心内容包括:价格放开,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真正发挥市场发现价格的效果;机制创新,建立“差价合约+现货市场”的复合定价模式,并将电能量和绿证的关系厘清;保障体系,保障性收购电量平稳衔接进入市场;责任落实,通过与机制电量规模挂钩,强化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的作用。
周锋认为,新政策突出了市场的体系化设计以及多市场协同。一方面,在电能量市场中新能源的收益将更加不确定,甚至面临收益下降的风险,但是在中长期等其他市场中绿色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和体现。
“新政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市场化的形式,引导新能源更好的、更有序的发展,同时让新能源发电能够跟煤电一样进入到电力市场,这也是电力市场体系完善的过程。”
周锋说,这一政策可以从能源转型和产业发展两个角度来看。能源转型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网的消纳能力或承载力不足、新能源发展带来的“弃风弃电”等问题,尤其是破解分布式光伏“红区”并网消纳难的问题,从而实现新能源“长期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方面,也能依托市场出清上游过剩产能,实现产业良性循环。
“当时为解决分布式光伏‘红区’(指不再新增并网的区域)并网消纳难的问题,很多地区想通过台区配储、整村汇流、源网荷储一体化等一些措施来解决,包括我们去年也在山东、河南等“分布式消纳红区”围绕示范落地支撑了一些实证课题研究,当时的配储其实就是某种意义上电力系统调节费用的显现化,现在的136号文明确指出‘不得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摊费用,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其实是优化了电力系统调节费用的来源,节省配储成本的同时,在机制电价和市场交易电价的价差中得到更合理的体现。”周锋说。
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防止地方壁垒
136号文只是一个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要求2025年底之前,各地需要根据136号文出台实施细则。
“国家层面政策为新能源发展指明方向,而地方政策落地实施则是关键环节。”周锋认为,各地应立足本地实际,充分考量配网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可再生能源消纳目标及利益相关方诉求。山东、河北等地已率先行动,分阶段、分主体推进新能源入市,从工商业到户用逐步拓展,依市场主体成熟度制定差异化方案,确保政策平稳落地、取得实效,为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地方环境。“
以山东为例,山东已经在136号文发布之前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新能源消纳体系机制 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今年起,山东省新增风电全电量或30%电量、新增光伏全电量或15%电量入市。后续,将根据国家要求逐渐扩大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比例,在2030年前达到国家要求的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的目标。
他认为,此次新能源电力政策在解决新能源发展关键问题、推动能源转型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仍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持续优化政策细节,强化各方协同合作,确保新能源产业在市场化轨道上稳健前行,助力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杨萌说,各地的实施细则主要包含5块具体内容的制定,即竞价规则、分摊机制、技术分类、评估标准和退出路径,涉及到许多具体参数和方法的设计。这一过程中要注意5个方面:一是风险防控:建立电价波动预警机制,探索开发金融产品等对冲工具;二是区域协同:避免各省规则碎片化,需国家层面统一市场准入、运营、结算等系列标准;三是技术配套:加快电力现货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升级,确保大规模小步长高精度的出清能力;四是公平竞争:防止地方壁垒,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五是建立政策动态评估工作机制,定期编制发布电力市场发展指数等,引导行业理性投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