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期从事人事报道工作,所以我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任职公示工作并不陌生。
这一项工作极为敏感,操作上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舆情。最新的一例来自国家能源集团下属企业。
近日,国家能源集团置业有限公司(简称“国能置业”)公布的一份高校毕业生统招拟录用名单引发关注。这份名单中,有13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本科生,其中13名硕士研究生分别来自国内外知名院校,而3名本科生毕业院校则较为普通。另外,2月22日,有媒体记者查看国家能源集团官网发现,公示后被质疑的拟录用名单已被删除。

目前所有公开的信息和证据都无法证明此次国能置业的招聘存在违规操作的嫌疑,这一部分不是我本篇文章讨论的主题。我要说的是另一个可以说的主题:期满后,公示信息一定要匆忙撤下吗?
现在用人单位对于公示这件事往往有两种态度:
一种是广而告之,在主流媒体或者政务新媒体平台上正式发布公示信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在公示阶段就能够把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不至于“带病提拔”或者“带病招聘”,免得日后被动。
一种是悄无声息,在一些外界都不太关注网站的不显著位置发布公示信息,期满后第一刻立即撤下。这种做法也有其“说法”:符合公示有关规定,程序上正常。
这两种情况在目前的实务上都很常见。从程序上来说,第二种做法未必就是违规行为,但是“匆忙撤下”这个行为本身就会引发舆情风险,本来没有事,一撤反而引发质疑,导致外界议论纷纷,给公示工作带来被动,也不利于企业营造公开、透明的外在良好形象。
更重要的是,如果被公示的人自身有问题,难道在公示期以外的时间被举报,其所在的单位就可以置之不理吗?所以,公示信息期满后并没有匆忙撤下的现实必要,撤或不撤,并不影响人们向用人单位举报其存在的问题。
有时候世间本没有事,操之过急了,反而惹出了“事”。
公示信息,可以慢慢撤。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设计:王璐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