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32亿元。在巨灾频发和损失加剧的背景下,推进巨灾保险体系的建设更显重要。
在中国人保11月22日举办的巨灾保险论坛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祁祥表示,仅从自然灾害风险来看,其所具有的难以预测、低频巨损、受灾面广、影响期长等风险特性,是不符合理想的可保风险范畴的,因为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体都无法独自承受巨灾风险。
孙祁祥建议,巨灾保险需要五合发展观,既政市合璧、原再合力、内外合契、供需合意及保资合一。
“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由政府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由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商业化运作,提供补充保险服务,共同对巨灾风险进行分担的模式更有效。”孙祁祥认为。
金融监管总局财产险(再保险)司副司长卜凡伟表示,近年来,巨灾保险保障机制探索取得积极进展、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在应对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快推动健全国家巨灾保险保障体系,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更好服务防灾减灾救灾,更好发挥保险业功能作用。
金融监管总局和财政部今年2月联合发布《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对于城乡居民住宅在现有的地震灾因基础上将洪水、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纳入保障范围,并且也提高了基础保障水平,实现了最低保额翻一番。
据统计,今年1—8月,巨灾保险共保体为全国4283万户次居民提供了将近9万亿元的巨灾风险保障。
为更好地转移巨灾风险,以巨灾债券为代表的保险连接证券(ILS)近年发展迅速。巨灾债券通过发行收益与指定的巨灾损失相连结的金融衍生品,将保险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上,以此弥补传统的保险和再保险市场承保能力的不足。目前,巨灾债券已经成为国际保险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近两年,全球巨灾债券的收益较高,受到资本市场追捧。自2022年8月突破10%以来,一直保持在超过10%的高收益率水平,并一度高达15%以上。
除了金融工具,科技创新也是巨灾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界面新闻了解到,中国人保在巨灾保险体系建设上有多处成果。
其中,PICC中国地震巨灾模型是首个由中国财产保险公司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中国国情的地震巨灾模型;“巨灾安澜”则是巨灾风险减量服务的技术支撑平台,可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分析、模拟、预警以及损失评估,助力政府形成“以防为主、防赔结合”的巨灾保险风险管理服务体系。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于华在论坛上表示,发展巨灾保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将持续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在巨灾保险领域进一步完善机制、丰富产品、加强服务、深化科技赋能、做好宣传工作,推动我国巨灾保险高质量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