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是政策工具从“优惠让利”升级为“规则接轨”。比如建立政府采购本国产品标准体系,明确“在中国境内生产”为唯一认定标准,确保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华生产的产品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此举拆除了市场准入的隐形藩篱,让更多外企形成更为清晰的规则认同。
三是服务保障从“应急响应”进化到“系统护航”。比如取消外商投资性公司境内贷款限制,允许其使用境内贷款开展股权投资。这种微观机制的创新,正在将“国民待遇”从抽象承诺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营商环境。
回望近年稳外资的政策轨迹,一条演进逻辑线清晰可见:2019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打破金融业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11条”出台,助力企业穿越疫情阴霾;2023年,“24条”印发,要求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2024年,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直至此次“稳外资20条”推动制度型开放。
从准入放宽到环境优化,再到规则接轨,从早期主要依靠税收优惠的“政策洼地”模式,到新阶段的改革更注重“制度高地”建设,这种从“要素开放”到“制度开放”的质变,正是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键砝码,每一步都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稳外资绝非单方面的“求资若渴”,而是一场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化的双向奔赴。中国稳外资依然具备坚实基础,投资中国未来可期。
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的企业超过123.9万家,贡献了近 7% 的就业,七分之一的税收、约三分之一的进出口、二分之一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外资企业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纽带。
当前全球跨境投资(全球FDI)仍比较低迷,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稳外资政策吸引的不仅是资本,更是创新要素的全球配置能力。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创新场”,这场静水流深的变革,正在书写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篇章。当跨国公司的战略会议桌上,“中国机遇”“投资中国”再次成为高频词,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能,更是破解“去全球化”迷思的中国方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