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西大堂”普陀区,来到江苏省会南京,完成了沪宁铁路东、西两端的一次重要“牵手”。
据《南京日报》报道,2月17日,上海市普陀区党政代表团来南京考察,南京市政府与普陀区政府签署沿沪宁协同创新城市联盟合作备忘录。
报道称,两地主要领导进行了座谈。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南京与普陀作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重要节点,都肩负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
他说,南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和关于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借鉴普陀在发挥科创优势、推动产业转型、营商环境建设、城市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与普陀一道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协同提升创新策源功能、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合作深度广度,把合作备忘录确定事项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和年度工作中,携手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南京和上海普陀召开沿沪宁协同创新工作座谈会。南京日报 图
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说,近年来,南京推动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城市建设展现大格局、社会民生实现新改善,各项工作迈出新步伐,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做好这项工作使命光荣、责无旁贷。普陀正把其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和全区的头等大事,力争把普陀打造成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创芯孵化器和服务中心”。
他表示,南京和普陀地处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两端,一带相连、内核相近、人文相通。希望两地进一步找准合作契合点,在产业协同上共创优势、在科技攻关上共同发力、在机制建设上共谋合作,更好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沪宁沿线是贯通长三角东西向的经济大动脉,也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有专家认为,在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范围,“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最有可能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带。
普陀作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起点,2024年6月率先发出倡议,推动沿沪宁沿线地区协同创新,来自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镇江、泰州、普陀等“七市一区”科技局领导共同发布沿沪宁产业协同创新宣言。另外,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成立了新能源、新材料、司法鉴定、机器人、地理信息测绘五大产业“链式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化合作、相互赋能。
近年来,普陀区聚力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构建“中华武数”科创布局:“中”即中以(上海)创新园,“华”即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即武宁创新共同体,“数”即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其中,武宁创新共同体集聚了华东师大、同济大学(医学院)2所985高校,电科所、华东电力、测绘院等16家科研院所,机器人研发与转化等79个国家、市、区功能性平台,以及区内近千家科技企业的创新资源,是普陀服务辐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的“桥头堡”。
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个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南京科教资源丰富,拥有53所高校,其中12所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和学科,总数列全国第三;拥有3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2名院士;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全国第一,每万人中研究生人数全国第二。根据《自然》增刊“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南京已跻身全球十大科研城市前五。
上海普陀与南京“强强联合”,将通过寻找彼此的契合点,共同推进创新策源、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有利于合力构建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