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 孤岛生态 " 转向 " 技术共同体 ",DeepSeek 打通中国互联网。
时隔多年,马云和马化腾再次出现在同一张照片之中——尽管是两个相距甚远、连 AI 都差点没认出来的背影。
两人同时参加的这场会议,囊括了中国互联网和科技产业的大部分顶级精英——他们之中既包括任正非、雷军、王兴等熟面孔,也包括新近名声大振的年轻人: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即使有几位企业家缺席,也难以遮蔽这张照片所展现的,在新技术加持下,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提振和向好趋势。这种趋势,早在会议前,就已经体现在了各家大厂纷纷暴涨的股价上。
那张满是背影的照片构成了一种令人振奋的隐喻:之所以看到的是背影,正因为他们在加速前行。
企业家人聚在了一起,而各家公司业务上的连接已经抢先一步展开,连接器则是 DeepSeek。
在完成云平台接入 DeepSeek 的第一阶段动作之后,部分科技大厂开始深入到第二阶段,即在自家超级 APP 中接入 DeepSeek。百度搜索,成了继微信之后的第二家。2 月 16 日晚,百度旗下超级 APP 百度搜索,宣布将接入 DeepSeek。
不同于马化腾在大模型自研领域推进相对缓慢的现状,李彦宏一开始就展现出了 All in 姿态,但随着百度搜索接入 DeepSeek,百度在大模型自研路线上的战略定力,无疑也开始迎来更多的质疑和审视。
上述举措也使得百度搜索接入 DeepSeek 的举动,在内外部引发的争议比微信还要更大一分。不过,反过来看,连投入力度更大、更高调坚持自研的百度,都开始在自家超级 APP 中接入外部大模型,这就更意味着,中国互联网从超级 APP 自给自足的 " 孤岛生态 ",正在转向连接越来越紧密的 " 技术共同体 ",百度的选择正强烈体现了这种趋势。
自 2013 年前后,中国科技大厂在日益升级的对抗中互相竖起封锁高墙——淘宝断链百度,微信隔绝淘宝、抖音链接……十余年过去,因技术进步筑起的栅栏,正同样有望由新的技术创新推倒。
DeepSeek 的爆火出圈,以及由此带来的微信和百度搜索对 DeepSeek 的相继接入,正使得中国互联网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紧密连接在了一起,并向着 " 技术共同体 " 的新互联互通迈进。
在解释接入 DeepSeek 的原因上,百度和微信都给出了 " 满足用户多元化搜索体验 " 的理由,但相比微信的灰度内测,百度暂时还未向普通用户正式上线 DeepSeek 模型服务。根据百度官方介绍,目前平台正在小流量内测中,预计本周内面向更多用户开放使用。
选择在自家主力 APP 中接入第三方大模型服务,成了李彦宏在大模型策略上的又一次转变。
此前,百度曾在 DeepSeek 压力之下,一改闭源策略,开始拥抱开源路线,宣布未来几个月内推出的文心大模型 4.5 系列,将走向开源。
如今,想通了的李彦宏,决定更进一步:为了守住搜索这一基本盘,从而保证百度自身现金牛业务的稳定,在坚持用自家大模型产品和应对用户流失压力的抉择中,选择了后者。
尤其不容忽视的是,抢先百度选择接入 DeepSeek 的微信,无疑使得李彦宏在固守搜索市场基本盘上,压力又大了一分,这也可能成为促成百度在尚未部署好 DeepSeek 对外服务能力之际,不得不率先对外发布了将要在百度搜索中为用户提供 DeepSeek 模型的动作出现。
自 1 月 20 日 DeepSeek-R1 模型发布至今,其掀起的涟漪效应还在持续扩大。蜂拥而入的用户群,导致 DeepSeek 在 2 月 6 日即宣布暂停 API 服务充值,近半个月过去,截至 2 月 17 日,DeepSeek 开放平台的 API 充值服务仍未恢复正常。
为了尽可能增强自家主力 APP 的用户粘性,拉升用户时长,在 DeepSeek 这一流量密码面前,马化腾、李彦宏纷纷对 DeepSeek 张开怀抱。面对暂未接入的阿里和字节系主力 APP,压力留给了马云和张一鸣。
A
过去十余年,陷入存量竞争阶段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一面筑高封锁之墙,一面加速流量在超级 APP 中的内循环。科技大厂们都希望增强产品粘性,把用户永远留在自家 APP 里。
主导国内搜索市场的百度,则成了这些超级 APP 流量分割之下的直接受害者。越来越多的信息,不需要靠百度搜索即可触达。
当时,为避免全网搜索最终沦为百度的站内搜索,百度给自己找到了一套解决方案:确立搜索 + 信息流双引擎,和百家号 + 小程序双生态的移动内容生态系统。
2017 年 11 月,李彦宏亲自下场,带队信息流业务,一直持续到 2018 年 5 月。彼时执掌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组的沈抖,讲过一个细节," 那段时间,每天早上八点半,Robin(李彦宏)都会跟核心团队开晨会,整整半年里,Robin 从来没有一次迟到过 "。至 2019 年,百度信息流月活终于做到可以与头条打平。
但在百度追平今日头条的时候,短视频带来的新竞争来了,紧接着,影响更为直接的大模型竞赛,也来了。
在接入 DeepSeek 这件事上,百度或许才是更为着急的一家。毕竟,AI 搜索直接冲击着传统搜索市场的份额,坐拥国内用户量第一的搜索 APP 的百度,其受到的影响要比其他科技大厂大得多。
大模型火热之后,搜索已成为所有 AI 玩家抢占的入口高地。国外的 ChatGPT、Perplexity,国内的豆包、kimi,乃至融合 ChatGPT 后的微软新 Bing,纷纷盯上了传统搜索市场的蛋糕。
但好在,过去两年间,AI 搜索的到来,并未能改写搜索市场竞争格局。
2023 年 ChatGPT 爆火之初,谷歌搜索在全球市场份额约九成,微软 Bing 市场份额在 3%。两年过去,到 2024 年底,微软新 Bing 的市场份额也只是徘徊在 4% 左右。
除了这些 AI 搜索产品给出的答案不够准确之外,用户使用时长的差距,也是导致它们难以撼动谷歌和百度搜索地位的重要原因。
近期李彦宏在对外采访中就提到一组数据,"ChatBot 的平均用户使用时间大约是 10 分钟,而社交媒体则是 100 分钟或 120 分钟。"
但 DeepSeek 改变了这一切,无论是其 20 天狂揽 3000 万月活的陡峭用户增速,还是以约 398 万下载量,位居 Huggingface 官网模型排名第一的成绩,都向外界展示着其受欢迎的程度。
这时,比百度搜索用户量和用户粘性都要更强的微信,率先与 DeepSeek 结合,既是微信向搜索市场发起进攻的新计划,又是对百度等传统搜索巨头的一次新威胁。
对于百度和李彦宏而言,选择跟进接入 DeepSeek,几乎已经变成了一个必选项。
B
这不是百度在 DeepSeek 压力之下的首次改变。更早之前,百度一改闭源策略,宣布在即将发布的文心 4.5 模型上,拥抱开源路线,以此来增强外界对百度在技术体验上的信任度和开发者对其生态的认可度。
为了应对 B 端开发者流失的压力,与百度搜索接入 DeepSeek 同时宣布的,还有文心智能体平台将全面接入 DeepSeek 的消息。
在争夺开发者群体方面,这并非百度第一次借力 DeepSeek。在此之前,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便上线了 DeepSeek-R1 与 DeepSeek-V3 模型,并在旗下客悦、曦灵、一见、甄知等大模型应用产品中,接入了 DeepSeek-R1。
在爆火 DeepSeek 压力下,想通未来大模型竞争策略的,除了李彦宏,还有 OpenAI CEO 奥特曼。
近期,在被问及是否担心 OpenAI 会成为 AI 界的 Napster(首个 P2P 音乐共享平台,后因商业压力以失败告终)时,奥特曼表示,自己认为这种事不会发生在 OpenAI 内部,原因就是 " 我们一直都在为此感到压力 "。
在 2 月初上新 o3-mini 推理模型时,奥特曼就曾罕见承认错误,表示自己站在了开源错误的一边,反思过后的调整紧随而至:OpenAI 即将发布的 GPT-5,届时将向所有用户免费开放,并在开源上做出新的计划。
过去两年中,大模型给传统应用带来的体验升级,让越来越多人开始认同一种观点,即所有应用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
基于上述共识,在自研大模型之余,科技大厂都相继发布了自家的大模型服务平台,既做淘金者,又争当卖铲子的人,都向着成为 AIGC 时代的安卓梦想发起冲锋。
这场面向 AIGC 时代应用生态开发标准的抢位战,比拼的标准,一度是看谁能跑得更快,谁能拿下更多的企业客户,谁能建立更多的应用落地优势,从而拿到更多的反馈数据,最终凭借 " 滚雪球效应 " 脱颖而出。
如今,DeepSeek 的异军突起,正在打乱科技大厂原有的 " 滚雪球效应 ",其生态建设之路开始平添变数。
C
从微信到百度搜索,超级 APP+DeepSeek 的组合,再次向外界展示着某种 " 技术共同体 " 的构建可能性,即 AI 可能更有利于现有应用厂商,尤其是头部应用厂商。如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所说,在现有应用基础上,融入 AI 能力,是当下 AI 落地更实际的选择。
相比创业公司重构新的场景,大模型无疑更加利好每个行业中的头部玩家。在朱啸虎看来,已经拥有使用场景的玩家,通过大模型很容易就能为自己的产品加上 AI 的功能。
未来,甚至不排除由 DeepSeek 输出技术,由科技大厂输出应用和场景的新模式出现。目前来看,马化腾和李彦宏,都已经为这一 " 技术共同体 " 的前景,各自先添了一把火。
而且,腾讯对 DeepSeek 的拥抱还在加深。继腾讯元宝、微信之后,截至目前,腾讯文档、QQ 浏览器、QQ 音乐、腾讯地图等也正式接入了 DeepSeek。
那么,同为超级 APP 的淘宝、抖音们,何时会接入 DeepSeek?压力传导给了马云和张一鸣们。
在近期的对外讲话中,包括阿里董事长蔡崇信和字节 CEO 梁汝波在内,都未提及在主力产品中接入 DeepSeek 的计划。
选择暂时不接入 DeepSeek,或许也跟两家大厂的 AI 发展策略相关。
在抖音的全系流量灌溉之下,加入投流之战的豆包,一度是 DeepSeek 爆火前用户量增速最快的 AI 产品,并最终拿下国内月活用户数第一的宝座。
去年 12 月底,眼看着 AI 应用爆发在即,阿里也随之调整策略,开始将通义应用从阿里云分拆,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这被视为阿里加码 "AI to C" 的重要信号。
但随着字节、阿里纷纷重注自家 AI 助手,硬币的反面弊端也开始凸显——它们在接入第三方大模型上变得更加纠结和有压力。
尽管在云平台部署侧,阿里云和火山引擎都跟进选择接入 DeepSeek,但它们均尚未在自家主力 APP 中延续这一行为。
通过发力 C 端应用,字节和阿里,都在去年定下了软硬件协同的 AI 发展策略,自研大模型成为这一策略的重中之重。
2023 年 11 月推出自研大模型后,夸克超越通义,成了阿里争夺 C 端 AI 应用的桥头堡。到 2024 年底,据虎嗅报道,夸克月活均值超过 8000 万,几乎与豆包持平。随着去年通义并入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阿里高层还提升集团副总裁吴嘉为阿里 "AI to C" 的负责人,让其推动阿里大模型在应用(软)和智能硬件(硬)两大维度上的新突破。
字节更是在豆包助力之下,于去年推出了首款 AI 硬件—— Ola Friend 耳机,并被爆出将要进军 AI 眼镜的新计划。
在近期举办的新一期 All Hands 全员会上,字节 CEO 梁汝波更是提到,2025 年的重点目标,包括探索新的交互(去年上线的 Ola Friend 只是初步尝试),以及加强规模效应(做大豆包用户群)。字节软硬件结合的 AI 策略,尽显无遗。
借助自家大模型产品,来驱动硬件智能化变革,这既可以免去科技大厂对失去数据掌控的担忧,也能够通过在数据处理和业务协同上更好的软硬件配合,提升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从而降低成本开支。
但在开源的 DeepSeek 面前,上述担忧正逐渐失去足够强的说服力。现在,就看马云和张一鸣们,什么时候能想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