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新一期的“读者点题·共同关注”稿件如约而至。

由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新民晚报社联合推出的新媒体品牌“上观新闻”早在2月14日就敏锐地关注到了《人民日报》这一新举措。
2月14日下午,上观新闻“上官河”栏目刊发题为《问题尖锐,回答坦率!人民日报头版推出新栏目,已发5篇,标题全部带“?”》,系统梳理了《人民日报》此次新春新举措。
文章称,从中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对该栏目非常重视,栏目文章均刊发在属于黄金版位的头版,每篇稿件均带“?”,这也与通常头版文章的标题处理风格明显不同;所有问题均来自读者,由人民日报记者作答,比如《主食吃得少了,我们还需要这么多粮食吗?》就是“农口”记者王浩撰写;报道不回避问题,大胆直截,如《外资有没有大规模撤离中国?》标题非常犀利,比读者“自媒体说‘外资正在大规模地从中国撤出去’,这个说法靠谱吗?”的温和问法更直白有力;回答问题非常坦率,循循善诱,譬喻得当,比如《外资有没有大规模撤离中国?》行文轻松,用几个问句递进剖析,仿佛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对话,又如《为什么说“信心在当下也在未来”?》探讨如何树立社会信心,用这样的话真实地反映了矛盾交织下的中国现状:今天的中国如此神奇,透过“吵”“乱”“挤”,总能看到“拼”“燃”“潮”。
一些网友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留言,为新栏目点赞。网友“吾乃神瓜”说:开设“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真的很好,让《人民日报》更接地气,这样的解惑通俗易懂!
《人民日报》是常为新的。
2012年7月,《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上线即引领了那个时期中央主要媒体挺进新媒体舆论场的风潮。
当时,笔者曾经连续撰写《人民日报新来的‘年轻人’》《你好,明天!你好,人民日报》两篇深度观察文章,讲述《人民日报》开通法人微博的台前幕后故事,记录了《人民日报》当时的新变革。
文章援引传媒学者张志安的受访内容称,尽管《人民日报》一直在变,但网民原来对《人民日报》有一种非常严肃的印象,一旦它的微博突然清新起来,比较人性化,而且有很多的互动,大家一时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好奇感:为什么两者差别这么大?事实上,《人民日报》微博的开通与运行源于其对“两个舆论场”不回避的态度并致力于打通的使命感。
文章还引述了《人民日报》相关负责同志的话:“我们的努力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说《人民日报》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新闻的产品,能够有针对性,能够有说服力,能够有贴近性。”
如今,将近13年过去了,《人民日报》还在推出自己新的新闻产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所以我说,《人民日报》是常为新的。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