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已随大风席卷申城,低温呈逐步走低态势。
上海中心气象台称,今天最低气温为零下2℃,明后天气温依然较低,市区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零下3℃,有冰冻;郊区最低气温零下8℃~零下5℃,有严重冰冻。
据流行病学数据,冬季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这与此时独特的气候特点密切相关,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保暖,预防脑卒中。
寒冷使血管“压力山大”
寒冷刺激会导致人体血管收缩,加重心脑血管的负担,并容易引起血压的波动。
其次,寒冷会使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兴奋时,会刺激血管内皮增生的物质产生,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斑块变化,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患病风险较高,病毒感染会诱发炎症反应,同样会增加心脑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概率。
因此,低气温对血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冬季成为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危险时段。
图片来源:pixabay
7类人群更要警惕中风
以下7类人群更容易在冬季发生脑卒中,应特别加以注意和防范:
1. 高血压患者:寒冷天气会使血压波动加剧,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动脉硬化和血管内皮损伤,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速动脉硬化,尤其在冬季血液黏稠度增加的情况下,卒中风险更高。
3. 高脂血症患者:低温环境中,血脂代谢异常可能加剧,导致血管壁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并可能脱落引发血栓。
4. 冠心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冠心病患者可能因供血不足导致脑缺血事件。
5. 老年人:老年人的血管弹性下降,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较弱,且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卒中风险明显增加。
6. 吸烟酗酒者: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加剧血管损伤,而冬季的寒冷则是引发卒中的“催化剂”。
7. 已有卒中病史患者:冬季是卒中复发的高危时期,血液黏稠度的变化和寒冷导致的血管痉挛可能引发二次卒中。
图片来源:pixabay
做好6点防中风
卒中虽然具有突发性且危害极大,但仍然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世界卒中组织最新指出,90%的卒中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冬季预防脑卒中,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特别注意保护头部、颈部和四肢。使用暖气时,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高或过低。
2. 用药管理: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控制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高血压患者应按时服药,避免血压波动。
3. 健康饮食:控制盐分摄入,每日食盐量应低于5克。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如菠菜、橙子、苹果,多食用优质蛋白来源包括鱼类、豆类和坚果;避免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食品,如油炸食品和甜点。
4. 规律运动:冬季可以选择室内运动,如瑜伽、健身操。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步走。防止运动过度,以免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5. 保持良好作息:规律睡眠,每晚睡眠时间保持在7-8小时。避免熬夜,减少心理压力。通过冥想或轻松的活动调节情绪。
6. 定期体检:每年至少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压、血糖、血脂检查。高危人群可增加检测频率。
文 | 王颖喆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编辑 | 陈易
审核 | 叶海霞
监制 | 李文井
医学支持 | 上海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
往期回顾
原标题:《上海将冷出新高度,防中风正当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