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广东如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 " 制造大省 " 迈向 " 制造强省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如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面对这一时代之问,广东的回答铿锵有力: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大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回首过往,广东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方面成绩斐然,通过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以及新质生产力培育等多维度实现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八年居全国首位,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由 " 大 " 至 " 强 ",广东,很有底气。
战略科技力量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源头自有活水来。广东全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 我们(广州实验室)研发出来的药物、技术和器械,一定要做到将科研成果向产品应用进行推广,将先进技术向基层推广,普惠广大人民群众。"" 共和国勋章 " 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实验室主任钟南山这样说。
广州实验室建立以 " 双转化 双推广 " 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力争通过基础研究向临床研究、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化,形成可向市场、基层推广的诊治防技术和产品。生物医学大数据操作系统、超快速 qPCR 扩增仪、普罗仙安(甲苯磺酰胺注射液)、首台国产商业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 TH-F120 等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涌现。
广东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以省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为支撑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
目前,在粤布局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 10 个,初步形成以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等领域为主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此外,广东大力提升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持续强化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
在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坚上,广东的战略布局成效显著。
" 广东强芯 "" 璀璨行动 " 等重大工程稳步推进,针对重点产业链的短板与长板精准发力,使得产业技术自主可控进程加速。鲲鹏、鸿蒙自主生态的规模化应用,以及国产 EDA 软件、集成电路检测设备的阶段性成果,彰显了广东在关键技术领域从追赶到突破的蜕变。
同时,工业软件在龙头企业的试点应用和软件企业的大量落地,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筑牢根基。首台 G4.5 高分辨率 OLED 喷墨打印机成套装备样机的成功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基础研究十年 " 卓粤 " 计划全面实施,将 1/3 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布局量子科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前沿领域,不仅助力 " 根技术 " 突破,更在国际科研舞台上崭露头角,多项成果入选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及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便是有力证明。
传统产业升级,未来产业争先
在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上,广东展现出了清晰的战略思路。
传统产业升级进程中,数字化 " 链式改造 " 经验在全国推广,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广东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成绩卓著。AI 芯片、底层框架等标志性成果频出,助力广东人工智能产业位居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突破,连续七年支撑产业规模全国领先。
而在未来产业培育上,广东更是目光长远。生物产业中高端台式彩超的研制成功打破欧美技术垄断,深圳在合成生物领域的先行先试,新型储能领域取得的国内领先技术成果,均为产业的未来发展抢占了先机。
新招实招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赋能
科技成果转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
2024 年,《广东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实施方案(2024 — 2027 年)》出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全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国内首个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 两办 " 名义出台的聚焦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的政策文件。
广东还印发了《广东省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这些具体举措,与《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一脉相承,是广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有益探索的总结升华。
同时,广东加快落实 " 科技创新再贷款 " 政策,实施企业 " 补投贷 " 联动后补助,推广 " 广东科企支持贷 " 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属融资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关键技术领域和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广东更是明确提出推动创业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数据显示,2024 年全省科技企业信贷余额预计超 2.7 万亿元。
携手港澳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定位。锚定粤港澳大湾区 " 一点两地 " 全新定位,广东不断健全粤港澳科技合作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在深圳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广东省实验室等数十个科技创新载体已陆续落地并投入使用;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形成集群之势……借助这些大装置和实验平台,粤港澳三地科学家在 " 家门口 " 就能开展最前沿的科学研究。
同时,推动 8 家港澳高校参与建设 34 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6 所港澳高校在粤参与共建 9 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024 年,粤港澳三地政府首次共同主办大湾区科学论坛,有效提升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广东不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全省实施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项目超 3000 项,与外国相关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超 350 个,吸引外资跨国公司在粤设立研发中心 380 多家。
展望
" 把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
广东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围绕量子科技、脑机接口、高端科学仪器、具身智能、6G 等领域,前瞻布局一批前沿技术攻关,为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提供动力源泉,在实践上持续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道路。
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梁喻 摄
羊城晚报记者 李钢 丰西西 黎秋玲
编辑:刘嘉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